新西兰是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国,领土由南岛和北岛两大岛及附近一些小岛组成。面积为26.8万平方公里。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相望,相距2 10O公里,北、东、南为辽阔的太平洋。海岸线长4800公里。南新两岛隔以库克海峡。新西兰扼南太平洋的海、空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
自然条件与资源 新西兰境内多山,山地和丘陵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3/4,平原面积狭小,南岛西部绵亘着高峻雄伟的南阿尔卑斯山脉,山间多现代冰川和湖泊。西坡陡峻,海岸平直,沿海平原狭窄。东坡较平缓,多丘陵地,沿海有河流冲积平原,是全国最重要的农牧区。西北部是丘陵地,西南部为高原。北岛的地势东部高,西部低,山脉偏于东岸,东坡急倾,西坡缓和。中部有广大的火山区,地震较频繁,多湖泊瀑布和多种类型的泉水(冷泉、温泉、热泉、硫化泉等)。现已利用热泉发电,硫化泉用于医疗。向西北突出的奥克兰半岛地势较低,海岸曲折。新西兰河网较密,发源于山地,河流短小,水量较多,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不利于航行,但水能资源丰富,可达800多万千瓦。河谷地带是发展农牧业的主要地区。
新西兰四周环海,南北狭长,受海洋的影响较大。全境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气候,唯北端的奥克兰半岛属亚热带气候。惠灵顿夏季(2月)平均气温16.1℃,冬季(8月)平均气温 8℃,年较差只有 8.1℃,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因受盛行西风及地形的影响,各地降水量差别较大。西海岸降水较多,达1000~3000毫米,其中南岛西南部高达5 000毫米以上。东海岸降水较少,只有500~700毫米。总之,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有利于农林牧业的发展。
新西兰的植被以原生科属多为特点,约占总数的3/4。大部分地区主要是温带森林和草原,只有奥克兰半岛属于亚热带植被类型。天然森林面积730万公顷,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7.3%,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木材有200多公顷。草原面积1370万公顷,占全国的51.1%,主要分布在南岛的坎特伯里平原、东部的山麓地带和北岛的沿海地带,对发展农牧业十分有利。
新西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金等。煤估计储量9.4亿吨,硬煤主要分布在北岛的怀卡托河下游地区和南岛西部的格雷茅斯一带;褐煤集中于南岛南部。石油储量3 000万吨,分布在北岛西部的新普利茅斯附近。天然气储量2 340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北岛西侧的大陆架地区。铁矿储量8.5亿吨,北岛旺阿努力伊一带多磁钛铁矿,南岛西岸西港地区以钛铁矿为主。金矿南、北岛均有分布。此外,还有铜、铅、锌、银、锰、钨等矿。
发展特点和居民 大约在公元1350年毛利人就定居于新西兰,他们过着原始公社制的生活,以渔猎为生,能造船、会织网,擅长航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水平。在英国殖民者入侵以前,当地的毛利人约有25万人。1642年荷兰航海者曾登陆,被毛利人赶走。1769~1777年期间,英国航海家库克曾先后五次到此,发现这里是一个富饶的地方,有利于发展农牧业。以后,英国向新西兰大量移民,并宣告占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840年沦为英国殖民地。从1843年起毛利人曾多次举行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但均遭到英国殖民者的血腥屠杀,到1898年仅剩下4万余人。1907年新西兰获得独立,成为英国自治领,至今仍为“英联邦”成员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等国垄断资本不断渗入,英国势力相对受到削弱。
新西兰全国约有339.2万人(1990年),其中英国移民后裔占82%;毛利人占13%,大多聚居于偏僻的地区,仅有少数人在大农场当雇工或季节工人,他们过着贫困的生活。此外,还有华侨、华裔约1.9万人及少数的印度人和波利尼西亚人等。居民大部分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全国通用英语,毛利人使用本民族语言。人口密度较小,平均每平方公里12.7人。北岛占全国总人口的73%,平均每平方公里20人。南岛仅占27%,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10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城乡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83%。全国10万人口以上城市有6个,其中奥克兰、惠灵顿、克赖斯特彻奇、哈米尔顿等4个城市的人口,就占了全国半数以上。
经济概述 新西兰长期受英国的殖民统治和剥削,经济发展片面,成为英国的农畜产品及工业原料的供应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60年代新西兰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工矿业有较大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农牧业比重相对下降,工业比重上升。60年代末,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新西兰经济严重恶化,1975~1982年其国民经济几乎毫无增长,1980/1981财政年度中外债高达48.1亿新元,通货膨胀率高达10%,1983年失业率高达 6%,生产发展步履维艰,人民生活水平较前有所下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目前已退居第30几位。为了改善经济状况,新西兰政府自1984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强调发展市场经济;放宽进口产品及要素市场的条件;改革税收制度和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因缩小国家干预而须付出的代价,增加信息流通,形成一个有助于改革、有助于公私部门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经济环境。同时,1987年把几个政府行政部门改为国营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1988年起对部分国营企业实行私有化等等。采取上述政策措施曾收到一定成效,外贸开始出现顺差,通货膨胀率降到5%以下,1987/1988年度出现了35年来的第一次盈余。80年代后期新西兰经济虽然有所好转,但不稳定。
新西兰的经济是以畜产品的高效生产和出口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依靠出口畜产品换取燃料、原料、工业产品和粮食。在商品出口总值中,工业占20%以上。但迄今为止,农牧业依然是新西兰的经济的基石。它的畜产品绝大部分供出口,而本国所需的工业制品主要依赖进口,所以,新西兰的国民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
新西兰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它的农业特别是畜牧业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战后,工矿企业增加,工业比重上升,逐步取得主导地位,农业比重相对缩小,而服务行业的比重却大为上升。80年代中期,新西兰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第二产业占33%,第三产业占58%。
在新西兰经济中,外国资本占据很大势力,其中英国历来占重要地位。第二次大战以后,美、澳、日、法、意等国财团相继而来。它们投资的主要部门是银行、航运、资源开发、畜产品加工和制造业等行业。与此同时,新西兰的垄断资本也急剧膨胀起来,控制了国家一些主要经济部门。
农牧业 新西兰的畜牧业是国民经济中,也是农牧业中的主导部门。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4/5,更占到农牧业出口总值的9/10,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土地利用方面,畜牧业用地十分广阔。全国现有牧场和草地面积1370多万公顷,占农牧业用地的96.4%。
新西兰农牧业经济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其主要形式是大农牧场经营。机械化和集约化程度很高,大规模采用机械和其他科学措施,以改良天然牧场及建立人工草场。全部牧场实行分区轮牧。平均1000公顷草场有六七台拖拉机,居世界前列。草场管理、挤奶、剪毛等全部实现机械比;农用航空事业发达,利用飞机播种、施肥和投放木栏以及广泛开展改良和培育优良牲畜品种等。由于采取以上种种措施,新西兰牧场的单位面积载畜量比澳大利亚高10倍左右。
新西兰畜牧业以牛、羊为主,按人口平均计算,它是世界上养牛、羊最多的国家。1990年平均每人有牛2.4头,羊17.5只。其养羊业具有较长的历史,现在仍占畜牧业的首位。
全国有3万多个草牧场,1990年有绵羊5830多万只,次于澳大利亚、原苏联、中国、居世界第4位。主要是毛肉兼用的考力代羊,年产羊毛33万吨,次于澳、原莎,居世界第3位。其羊毛细长,柔软、有弹性,以中细毛为主,约占97%。新西兰养羊业在地区分布上,北岛约占全国总数的3/5,该岛除中部养羊较少外,其余地区分布普遍;南岛养羊业主要在坎特伯里平原和丘陵地。羊毛出口量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
近年来,新西兰养牛业发展比较迅速。60年代以前,以养奶牛为主,7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市场对牛肉需求量增加,现已把重点转移到发展肉牛业上,1990年有牛810万头,其中肉牛占3/5以上,主要分布在北岛,其次在南岛的北部和西南部也有分布。奶牛多集中在奥克兰半岛及北岛的西南部和南、北岛各大城市的郊区。
畜产品加工工业是新西兰传统的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近年来,这个部门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畜产品加工工业的机械化程度很高,大型企业主要为英国垄断资本所控制。1990年产肉110多万吨,其中羊肉占53%,牛肉占47%。主要供出口,销往日、英、美和东南亚等国。它是世界上主要牛羊肉出口国之一。牛奶年产量达770万吨,约有5/6经加工,制成黄油、乳酪、炼乳、奶粉、酪素等运销世界各地。出口黄油和乳酪分别占世界第3位和第4位。新西兰肉类和乳制品的出口值占全部出口总值的2/5。
新西兰的种植业在农牧业中居次要地位,其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不到1/5。现有耕地面积50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占2/5,所产小麦22~40万吨,主要分布在南岛,约占全国的90%,其中坎特伯里平原占3/5以上。在北岛西部海岸局部地区也有分布。其他粮食作物还有大麦、燕麦、玉米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进口。经济作物主要有烟草、亚麻等。近年来,园艺业发展较快,以栽培果树为主。
工矿业 战后40多年来,工业发展较快。自60年代中期起,先后新建了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汽车装配等部门。原有的电力、机械制造、木材加工、化肥和毛纺织等部门也有一定的发展。目前,工矿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工业品出口总值占出口总值的1/8。60年代中期以来,电力工业发展迅速,现在年发电量为200多亿度,其中水电占4/5以上。冶金工业中,以炼铝业最为重要,由日、澳、新三国合资建成“新西兰炼铝公司”,利用从澳进口的铝土矿作为原料和本国廉价的水力发电进行冶炼。年产铝锭25万吨,其中4/5供出口,主要运销日本等国。钢铁工业发展较快,年产钢70万吨,主要供国内需要。机械制造业中,主要有小汽车装配,年产6~7万辆,由国外进口各种重要部件,企业受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控制,实际上则是国际垄断资本在新西兰的装配厂。战后,新发展起来的飞机制造业,主要制造训练飞机、农用飞机、直升飞机及飞机部件等。石油加工工业由美、英、新三国在奥克兰半岛北部建成大型炼油厂,原油主要来自西亚,其产品供国内消费。在轻工业中,以纺织特别是毛纺织为主,产品主要有毛线、毛条、毛毯、地毯等。由日、新合建的造纸工业也较重要,年产纸浆20多万吨,全部运销日本。
新西兰的采矿业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部门。其生产规模不大,目前以采煤、采铁、采气为重要,其他还有石油、金、银等矿的开采。其中煤和金年产量各为200万吨和1400公斤。
新西兰工业中,中小企业比重较大,雇工在10人以下的工厂占工厂总数的半数以上。而工人在200人以上的工厂数目不到30%。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北岛的厂矿企业数、工人数和工业产值均占全国的3/4,而且又多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里。
交通运输业和对外贸易 新西兰铁路线长4 200公里,主要分布在北岛,其干线是由惠灵顿到奥克兰。南岛铁路以东侧的南北干线(由布莱尼姆经克赖斯特彻奇到达尼丁)为重要。铁路以货运为主。公路总长9.3万公里,客运较为重要。海运分为沿海和远洋两类。新是个岛国,远洋航运更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出口物资主要依靠海运。新西兰远洋贸易轮船主要是航行于塔斯曼海及太平洋岛屿间的各种货轮。远去太平洋东西两岸各国及欧洲等地的货物运输主要依靠外籍轮船。现在,该部门主要被日、英、美、加等国垄断资本所控制。战后民运航空发达,与亚、欧、美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联系密切。
新西兰经济严重地依赖对外贸易。国际市场上农牧业产品价格的升降,对新的国际收支影响较大。其外贸出口以农牧业产品为主,约占4/5,工矿业产品占1/5。出口商品有:肉类、乳制品、羊毛、皮革、林产品、铝制品、鱼类、蔬菜、水果等。其中肉类、乳制品、羊毛等占出口总值的1/2左右。羊肉和乳制品出口量居世界首位。进口物资主要是工业设备和轻工产品。战前,新对外贸易以英为主要对象国,约占新出口贸易额的4/5,曾是新畜产品的最大买主。战后,贸易地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英在新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已下降至不到1/5,而美、日、澳等国已占居主要地位。在进口贸易中,澳、英、美、日为主要对象国。自1972年中、新两国建交后,其贸易不断增长。
主要城市 惠灵顿位于北岛南端,依山面海,扼库克海峡咽喉,为全国地理中心,战略地位重要。建于1840年,从1865年起成为新的首都。人口 34万多。是主要工业、文化中心。除传统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冻肉、炼乳、面粉、水产加工等)外,还新建了汽车装配、橡胶制品、电子工业等,也是国内外垄断组织、大银行、大金融公司的总部或办事处所在地。有发达的海、陆、空交通联系国内外。这里有天然良港——尼科尔逊港,是全国第二大港,港阔水深,可停泊万吨以上巨轮多艘。该港主要输出畜产品,进口工业设备。本市设有高等学校、博物馆、天文台等。奥克兰位于北岛偏北部,濒临太平洋的豪拉基湾,1841~1865年曾是新的首都,人口80万,为全国最大的港市,又是经济、贸易最大中心和重要交通枢纽。工业以机械、造船、车辆装配、化学、纺织、制糖、乳肉加工为主,工厂数和工人数约占全国的1/3。南部建有钢铁厂,郊区有巨大飞机场。港口、码头设备良好,有定期航班联系英、美、加、澳、日等国。输出畜产品、水果、木材等。该地又是全国重要海军基地。克赖斯特彻奇位于南岛东岸,濒临太平洋岸,人口 35万,为全国第三大城市。外港利特尔顿在市东南12公里,始建于1851年,为南岛农牧业产品的加工和贸易中心。机械制造、化学、毛纺织工业发达,食品加工业较为重要。郊区建有较大飞机场。有电气化铁路横断南阿尔卑斯山,直通至西海岸的格雷茅斯。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植物园和坎特伯里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