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虽然知道自己的活动对于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但在评价其程度时常常是含糊的、定性的。现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鼓励地理学家寻求更好的理论和方法,解决这个难题。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不少成绩,现举例说明。
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道夫尼尔在1983年提出,运用发展度和感应度,测量和计算人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他建议使用城市人口百分比表达发展度(DD),使用文盲人数的百分比表达人对自然演替缺乏知识的感应度(DP)。他所选择的参数,其内涵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基础上,运用联合国1977年的统计年鉴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的统计年鉴,对世界上有代表性的37个国家作了详细的分析。分析指出,城市人口百分比与文盲人数百分比恰好成负相关。为了尽可能地作出有效的评价,用UP代表城市人口百分比,用DN代表文盲人数百分比,则(UP+DN)/2为一种社会指标。倘若该平均值低于50%,则说明地理环境相对安全,如高于50%,则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地理环境,说明人为的作用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理环境的容忍度,长此下去,必然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
上述例子仅仅考虑了社会因素和人文因素,这在地理环境中是不够的。为了进一步完善这种评价,还应包括地理环境中的有关的自然因素。只有综合考虑人文和自然因素,才有可能得出更准确的结果。除已述及的人文要素外,拟选择区域的气候和地形作为自然要素参加评价。于是提出一个称为人为影响地理坏境的潜在指数,并用符号M表示:
这里UP与DN如上述,kc为气候常数,kr为地形常数,i和j分别表示研究区域所跨的地带数目。有关气候常数kc,可按柯本气候分类标准拟定:
有关地形常数kr,可按下表:
这样,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潜在指数M,处于0≤M≤1的范围内,并且规定如M>0.5,则说明其影响已达危险的程度,反之,说明尚处于安全阶段。以上列出37国的基本概况。
表17-1人类活动的地理效应指标
续表
由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所计算出的M值,可以大致统计如下:
其分布可用正态分布表示,即大多数国家处于0.3~0.6之间。而M值大于0.5的有10个国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相当强烈,已引起地理质量的下降,只有采取坚决的和全面的措施,才能制止进一步的恶化。这种人为作用潜在指数的方法,在区域研究中可以借鉴,当然亦应加以改进直至拟出更适合中国的评定指标来。
由于人的干涉,致使自然过程的速率改变,对评价我们周围的地形变化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何确定原始的自然条件和原始的自然环境是很困难的,即很难获得自然过程速率的背景值。莱温在1975年曾估计过土壤侵蚀背景值(无人为干扰条件下的土壤侵蚀),虽然是有用的,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寻求这种背景值,一直成为理论地理研究者追求的目标之一,设置自然保护区的一个目的,也在于实现这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