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时间:2011-02-05  归属:经济地理学

第四节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从地域类型看,区域是由城市地域与农村地域所组成的,从而形成区域的空间二元结构即城乡结构。在区域中,农村地域往往占据较大的空间,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城乡问题,逐渐消除区域的空间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通过推进农村工业化,促进广大农村的发展,使之日益现代化。

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

在对农村工业化进行具体考察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探讨工业化的概念。工业化是一个始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逐渐波及世界,实现由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基本趋势,对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我国著名经济学者张培刚先生把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工业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主要的特征是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农业的份额趋于下降,工业的份额不断上升。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部门不断地产生、分化和发展,农业部门因得到工业在技术上的支持和管理方式上的影响而发生着根本性的改造,与工业发展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性服务部门也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从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经济得以快速增长。同时,由于人口由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持续转移,工业生产和管理方式向其它产业领域的扩散和渗透,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需求结构、管理理念、组织形式、相互开放与交流等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社会在不断的变革中日益进步。

农村工业化是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与一般意义上的工业化相比,事实上,农村工业化的主导力量不仅限于农村工业,还有农村的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也就是说农村工业化其实是由发育于农村的各种非农产业共同推动的。农村工业化的导因可分为3种,其一,农民自发、自主地发展非农产业;其二,外来投资者(包括政府、企业及其它社会组织)在农村投资,雇佣当地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其三、农民与外来投资者均以投资人的身份联合发展非农产业。农村工业化的发动者和参与者主要是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却又根植于农村的农民,产业角色的转换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使他们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新生力量,在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交织、矛盾、冲突、更替中,推动着农村向现代社会的进步。在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在全国就业人口和总人口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农村工业化把先进的工业经济形态和工业文明植入到广大的农村,使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工业化不仅是农村发展的变革,而且是全国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

农村工业化是广大农区发展中的重要组织过程。也就是说,农村地区的资源与要素配置,制度变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进步,空间结构演变,与区域中城市地区关系的变化等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工业化为导向而展开的。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广大农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下面,以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农村发展为大背景,分析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地区发展的作用。

(一)农村工业化加快了农区的经济发展

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加快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工业化改变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以农村工业为主,包括建筑、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等在内的非农产业迅速兴起,从而打破了农村地区长期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非农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农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在少数地区非农产业已逐渐取代农业而成为农村地区的主要产业部门。同时,非农产业的壮大从增加对农副产品资源的多样性需求和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两个方面引发了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一是改变了单一种植业的状况,林业、畜牧业、渔业等部门得到快速地发展,二是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形成了科技兴农的现代意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释放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有相当一部分被新兴的非农产业部门所吸纳。农村劳动力不断地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

其次,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农村工业化从根本上打破了农村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非农产业的发展引导广大农民从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循环走向专业化分工的市场经济,培育了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更重要的是,农村非农产业绝大多数都是以非国有形式产生和发展的,集体、民营和私有经济在农村经济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局面,有利于把分散在农村及城市地区的各种组织、个人手中的资源吸纳到农村进行有效地配置。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各种工厂、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它们把现代经济的组织方式、制度、技术和管理植入农村经济之中,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而且,非农产业与农业之间出于把外部性市场风险转化为内部协调、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相互需要,非农产业往往主动与农业结成“贸-工-农”、“公司+农户”等一体化经济组织。这样,就推动了农业的产业化。

再次,农村工业化不仅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培植了非农产业这一新的增长点,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部分地区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经济收入有了显著地增长,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随之提高,农村市场因而趋旺。可见,农村工业化从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农村工业化农区发展
  • 上一篇: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 下一篇:城市与区域关系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