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3)

时间:2011-02-05  归属:经济地理学
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在关于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的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胡佛-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以及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一)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与费希尔(J.Fisher)1949年发表了《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一文,指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经历大体相同的过程。具体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自给自足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区域之间缺少经济交流,区域经济呈现出较大的封闭性,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散布状态。

第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随着农业和贸易的发展,乡村工业开始兴起并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由于乡村工业是以农产品、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故主要集中分布在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地方。

第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发生变化,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专业化方向转化,区域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也不断地扩大。

第四,工业化阶段。以矿业和制造业为先导,区域工业兴起并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一般情况下,最先发展起来的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和纺织等行业,随后是以工业原料为主的冶炼、石油加工、机械制造、化学工业。

第五,服务业输出阶段。在这个阶段,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的输出逐渐成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这时,拉动区域经济继续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资本、技术,以及专业性服务的输出。

(二)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W.W.Rostow)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是学者们研究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时常常引用的一种理论。该理论是罗斯托在其1960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的。根据对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所做的研究结果,他归纳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有六个阶段。

第一,传统社会阶段。主要经济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基本上是原始的农业活动,主要从事作物栽培。

第二,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主要经济特征是,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但是其产生的效果往往被人口增长所抵销;家庭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开始进行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出于过更好的生活的想法,人们开始储蓄,金融制度应运而生,这样就为资本循环提供了条件;企业家阶层逐渐形成,其势力和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使得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活动开始突破地域的限制,出现了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当这些变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经济起飞。

第三,起飞阶段。经过长期积累,经济增长会在一定的时候发生质变,由缓慢增长而进入持续、高速的增长,即开始起飞。这个质变过程的发生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生产性投资率提高,由工业部门担任的主导产业高速发展,同时有一个利于现代产业扩张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个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是,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的增长;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向工业领域的流动加速;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加快,大量地向工业领域集中;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了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第四,成熟阶段。经过一段持续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长的速度将逐渐趋缓,进入成熟阶段。这时的主要经济特征是,后起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农业虽然还有相当规模,但是劳动力仍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而且劳动力日益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同时人口也继续向城市集中。

第五,高额消费阶段。经过成熟阶段的发展,经济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经济增长就进入高额消费时期。它的主要经济特征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在满足一般生活必需品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人们对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导致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了满足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开始生产大量的耐用消费品,这时,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为耐用消费品的大量生产提供了条件;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垄断倾向越来越明显,消费者的权益缺乏保障;由于社会生产能力逐渐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需要政府通过财政和金融政策来诱导需求增长,于是就出现了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并存的局面。

第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主要经济特征是,在物质生活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随着消费倾向的改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超过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教育、文化、卫生、住宅、旅游等与提高生活水平有关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

(三)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也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其中,陈栋生等人在1993年出版的《区域经济学》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较具代表性。他们认为,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分为待开发(不发育)、成长、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指出了区域经济增长不仅有从待开发、成长到成熟的过程,还会出现衰退,同时,衰退又是可调控的。

待开发(不发育)阶段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初始阶段。其特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极高,商品经济不发育,市场规模狭小;资金积累能力很低,自我发展能力弱,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当区域经济增长跨过工业化的起点时,就标志着进入了成长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二产业逐渐成了主导产业;商品经济逐步发育,区域专业化分工迅速发展;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于是形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增长极。

区域经济增长达到成熟(发达)阶段时主要特征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减缓并逐渐趋于稳定;工业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基础设施齐备,交通和通讯基本形成网络;生产部门结构的综合性日益突出,区内资金积累能力强。这时也往往会产生导致经济衰退的因素。如“空间不可转移”和“不易转移”的要素价格上涨,使生产成本和生活费用增高;设备刚性导致越来越多的产业和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部分区域在经历了成熟阶段后,有可能进入衰退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缓慢,失去原有的增长势头;处于衰退状态的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大,导致经济增长的结构性衰退;此后,经济增长滞缓,区域逐渐走向衰落。经济增长出现衰退的原因有四种:区位性衰退,即由于区位优势失去而导致经济增长出现衰退;资源性衰退,因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资源枯竭致使经济增长发生衰退;结构性衰退,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出现衰退,同时又没有新的主导产业来取而代之,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出现衰退;消聚性衰退,即经济活动出现过度的集聚,造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土地和水资源不足、能源和劳动力供给紧张等问题,从而限制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当一个区域发现经济增长出现衰退的征兆时,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工业化和结构调整政策,就可以防止出现进一步的衰退,使经济增长维持稳定,甚至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增长时期。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上一篇:经济地域综合体
  • 下一篇: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