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配置”、“布局”和“分布”的提法问题,曾经有过一些对立的解释。起初,在50年代,人们认为“配置”一词是反映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作用下形成的客观物质运动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的空间存在形式最好的表述。而“分布”一词,则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无政府状态而自发形成的物质运动形式,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的空间存在形式最好的表述。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以来,在国家文件中提出“布局”这个概念,这以后逐渐用“布局”代替了“配置”,这是带有我国特点的提法,但实质上含义没有变化。后来,人们又发现“配置”、“布局”是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主观进行的生产活动,而“分布”是反映客观规律的,作为科学的对象用语,是研究客观规律性的,有逐渐改用“分布”来代替“配置”和“布局”的趋势。现在看来,前后两种看法都有正确的方面,也有片面的地方。前者,区分两种生产方式下的不同过程的性质,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配置”,就减弱了客观规律性,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分布”,就没有主观性的因素。后者,强调了科学是研究客观规律的,这也是对的,但也不能认为只有用“分布”才是突出客观规律性,而用“配置”与“布局”就是没有突出客观规律性。实际上,只要在运用时加上“规律”字样的“配置规律”、“布局规律”或“分布规律”,便都是阐明生产的空间形态的运动规律,都是没有本质差别的,因此是可以通用的,只有在特定的场合下可以区别运用而已。
其次,还有“生产配置”与“生产力配置”的争论。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没能很好解决。这涉及到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客观物质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也涉及到对“生产”和“生产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涉及到对经济地理学在科学体系中地位的认识和理解。50年代初期,这个争论的焦点是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包括不包括生产关系,或者是把生产关系放到怎样的地位上。“生产配置”论者认为,生产配置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的对立统一,脱离生产关系就不可能研究生产力配置规律,生产关系的作用是生产配置规律的内涵。更有的认为生产力配置的空间联系,也是生产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生产力配置”论者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物质实体是生产力的特殊运动形态,只有生产力才可以配置,生产关系是不可以配置的,不能包含在研究对象中,应当是透过生产关系来研究生产力配置;作为研究对象应当用“生产力配置”。后来,在我国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明确了提出合理配置生产力的战略任务。在参加实践的基础上,“生产力配置”的提法逐渐为更多的经济地理工作者所接受,并在很多地方使用这个概念。而“生产配置”论者也逐渐明确经济地理学并不是研究生产关系的,也不是研究配置生产关系的,而是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的观点来研究生产力配置。这样,两种认识实质上逐渐接近起来,在名词利用上也不太区别,甚至通用了。
到目前为止,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仍然认为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②认为是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③综合以上两种说法,认为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④认为是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我们倾向于第四种提法。这是因为经济地理学不仅研究生产部门的布局问题,也研究非生产部门的布局问题,例如商业、旅游业等,所以使用“生产布局”或“生产力布局”都不如用“产业布局”来概括更符合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的实际。之所以主张将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加以拓宽,将“产业结构”也包涵在内,是因为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不能截然分开。有什么样的结构,必然有什么样的布局特点。例如,上海的主导产业不仅包括轿车工业、电子信息产业,也包括钢铁及石油化工,因而在地区分布上必然是以中心城为基轴向浦东新区及南北两翼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