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部门结构与布局
工业结构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内涵很广。本节所述主要包括工业的部门结构和工业的地域结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工业的部门(行业)结构,是指社会分工体现在按产品用途、加工原材料、工艺过程等多方面的同异,纵向划分许多工业部门和行业。其划分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工业部门以及行业组成和结构的态势是否协调合理,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一步相应地调整工业部门行业结构的目的。而工业的地域结构,是社会分工的地域表现或地域分工,是从横向(空间)的角度划分工业,其目的在于研究工业布局地域形态,以便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可见,部门行业结构和工业地域结构是工业生产客观存在的不同侧面,是从两个角度研究同一对象——工业。这也是从事工业布局研究的人不脱离工业部门结构研究,和从事工业部门行业研究的人也不脱离工业布局研究的原因。
工业部门行业的划分,一般是根据工业产品的经济用途,或原材料,或工艺过程性质等来划分,总的趋势是越分越细,使工业部门行业结构日趋复杂。如食品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等工业部门行业就是由产品经济用途相同的企业组成的;金属加工工业(机械工业)、橡胶工业等工业部门是由使用相同的原材料的企业组成的;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是由工艺过程性质相同的企业组成的。但是,各国划分工业部门行业的方法有不少差别。我国1985年前后对工业部门划分有很大不同。1984年以前,我国工业划分为15个部门:①冶金工业;②电力工业;③煤炭及炼焦工业;④石油工业;⑤化学工业;⑥机械工业;⑦建筑材料工业;⑧森林工业;⑨食品工业;⑩纺织工业;(11)缝纫工业;(12)皮革工业;(13)造纸工业;(14)文教艺术用品工业;(15)其他工业。
这种体系对突出轻、重工业关系等有一定意义。但是这种沿用多年的体系不仅一般化,而且更主要的是它难于体现工业布局和工业地理研究特色。1985年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4754-8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的规定,工业行业分40多个大类、200多个中类、500多个小类。这种分类法既总结了我国几十年的实践,又及时借鉴了国外好的做法,是一个进步,但是分类过细行业太多。在宏观研究定量分析时,两种划分方法均可参用,但须注意两者对比参照关系。有鉴于此,对教材的处理,既不宜继续因循旧序,也不能简单照用新分类法使教材内容的繁简难于处理。应吸收新分类从采掘(采伐、采集)到原材料加工到最终产品制造这一几大生产阶段和过程为基本框架,适当沿用过去那种简而赅的部门划分,重组工业部门工业布局教材体系,揭示各工业部门工业布局的特点和规律,达到突出工业布局和工业地理研究的宗旨和特色的目的。还要说明,开采——加工——制造的分类法不应限于重工业,而应囊括全部工业,它们均有开采——加工——制造的阶段和过程。
一、开采工业布局
开采工业只能是哪里有资源就在哪里布局。因此,确切地说,研究开采工业布局是论证选择已知自然资源的开发先后次序、规模以及如何开发等一系列问题。开采工业行业很多,下面仅就最有代表性的煤炭工业、森林工业为例予以论述:
(一)煤炭工业
煤炭工业含煤炭开采和洗选,炼焦、气化以及煤炭深加工则分属冶金、化工、电力等工业部门,采掘业是煤炭工业的主业,煤炭工业是典型的开采工业。
煤炭工业属能源工业,而且是其中的重要部门。能源的种类及其提供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设备开发和转换过程互相转化。这对于整个能源工业和能源的开采工业的开发和布局有直接影响和重要意义。尤其是常规能源煤炭、石油的采掘业,在工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先行地位,对工业布局和整个产业布局有着重要制约作用。
煤炭是一种笨重、价廉、消费量大、商品性强的大宗物资,不适宜长途远运。因此,接近消费区的煤田应当优先开发。但是,由于资源分布不均衡,长途运煤仍然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所不可避免的,因而需要制定合理的煤炭产销区划和不断改善输煤方式。对于远离消费区的大型煤田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加紧建设,因为它们的开发不仅可以调剂余缺,而且还可促进新工业区的尽早形成,对于推动工业的进一步展开和合理布局有重要意义。另外,中小煤矿也应因地制宜积极发展。
研究煤炭工业布局,除根据煤田区位诸条件论证新煤田建设和老煤田扩、改建的先后次序和规模等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煤炭的就地利用和转化。首先是就地发电,实行煤——电结合模式,这是大中矿区最常见模式。其次煤炭不仅是能源,而且是重要化工原料,可发展煤化工,搞焦化气化,生产化肥等,实行煤——电——化结合模式,使煤炭综合利用更加深化。再次在有条件的炼焦基地还可利用运煤(或焦炭)回空车运回铁矿石,建钢铁厂,这样出现煤——电——化——冶结合模式。此外,煤城可以利用煤矸石、电厂煤灰等发展建筑材料工业,建立为矿山服务的煤矿机械工业、轻工食品工业等等。单一煤城就可被以煤为基础的综合工业城市所取代,进而发展其他优势替代产业。
无论在大中小煤矿,或无论是动力煤、焦煤,不可能都就地利用,外运是不可避免的。运煤是各国铁路、水运的大宗物资,任务繁重。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对铁路、水运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路网布局产生重要影响。炼焦煤要以大型钢铁基地为中心,根据炼焦煤种牌号资源赋存条件,因地制宜合理组织主焦煤和各种配焦煤的生产和调运区划,奇缺煤种还要远距调入。调煤最多的还是动力煤,劣质煤(如褐煤)应尽量就地利用和转化,长途远运极不经济。优质动力煤的主要运输方式是铁路和水运。因受河道分布和季节等条件局限,内陆水运输煤受限制,近海和远洋输煤却比较便利。总之,水运不仅效率高且运价廉,应当充分利用,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论证开凿人工运河。铁路运煤除采取复线、电气化外,还有单元重载、三线多线等措施,同时增加沿线(经济走廊和地带)的利用和转化,如建路口电厂、变输煤为输电、输气,千方百计缩短煤炭运距,减轻铁路压力。近年来,在运煤繁忙的线路上又增加了新的输煤方式即管道输煤,大大提高了输煤效率。无论就地利用还是外运,都可因煤炭综合利用带动多工业部门的崛起,促进地区工业和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新变化,这是经济地理研究最为关心的。
(二)森林工业
森林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它能否再生取决于森林工业特别是森林采伐业的经营方式。如果尊重客观规律,主要是从总体或总量上严格控制年采伐量不超过年生长量,加上及时抓紧营造和迹地更新,那么森林资源不但可保持采、长均衡,甚至由于资源的繁衍还会越采越多,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如果相反,采取掠夺式经营,资源将越来越少,林缘后退甚至枯竭。我国是个少林国家,这类教训必须认真汲取。对于一个林区来说,一定要以营林为基础,坚持总量均衡,确定合理采伐指标,留有休养生息的余地。要实行以场(林场——林业基层单位)定居、以场轮伐,坚持下去,采育兼顾,可以收到较好的效益。林区道路建设是一项重要基本建设,是林区开发和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森林工业是如此,对于营林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原始林区的过熟林地区尤为重要。
林区所产原木和原煤、原油等一样,也有就地加工(靠山制材)问题,而且有加工比重不断增长的趋势。在林区还是在非林区(销区)城市开展木材加工和多种林产工业,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由于各自条件的不同,因而也确有各自优缺点。从总的和长远观点来看,林区加工得天独厚,但须创造条件逐步形成。在林区加工的优越条件是显而易见的:①就地就近加工,减少长距离运输造成原木的浪费;②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为确定合理采伐指标和搞好营林创造稳定条件;③集中利用加工过程中所有剩余物,唯有林区才能做到,这是一项巨大物质财富;④改善林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可谓一举多得。林区与销区城市特别是与大城市比较,技术条件明显逊色一筹,但这是可以逐步扭转的,而前述一些条件则是很难改变的。
林区空间比矿区还要广阔得多,因此,林区工业和城镇布局不可能太集中,但也切忌过于分散。过于分散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太集中则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应当坚持适当集中和分散。森林工业的第一产品是原木,原木靠山(林区)制材,即原木加工的“第一工序”是制成最适于后续加工利用半成品原料板、方材,这种布局应当说是最合理的。板、方材的进一步加工,制成工业、建筑业以及各行各业所需用材,虽然用户要求品种规格繁杂多样,但加工工艺不十分复杂,也理应在林区加工。利用前述包括采伐、制材、再加工过程中为数众多的枝、桠、皮、边、碎屑等剩余物,更是林区之所长,可由分散的粗加工到逐步集中再深加工,生产刨花板、纤维板、胶合板以及纸浆造纸和酒精等多种林产品工业。同时还可发展林业机械等为林区生产、生活服务的多种轻、重工业和林区其他资源的开采加工利用工业等。至于一些特需专用材和技术要求复杂的制造业产品,林区也可创造条件发展;但由于原料用量不大,产品又不适于远距离运输。继续在基础较好的销区城市经营也是合理的。这样,林区随着加工的逐步深化,必将形成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林区环境为特色的,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的多行业、多层次的工业和城镇结构和布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