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神节在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届时,拉萨布达拉宫和木鹿寺分别进行“跳神驱鬼”活动。在布达拉宫的叫作“宫内跳神”,在木鹿寺的称“木鹿跳神”。由喇嘛扮成神佛鬼怪,绕行大昭寺,鸣枪呐喊除祟。有除旧岁、迎新年的意思。
在西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的农区,还流行有传统的晒佛节,各地过节日期不尽相同,一般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到时,各寺院将珍藏的巨幅布画或锦缎织绣佛像取出,展示于山坡或石壁巨岩之上,供大家观瞻。布达拉宫和扎什伦布寺都有巨大晒佛台。布达拉宫在每年藏历四月中旬,由数十个年轻力壮的僧俗人士,将长约100米的五色锦缎堆绣佛像从室内抬出,悬挂于第五层楼的楼壁南面,每年悬挂一到数幅,僧人面对佛像诵佛经,顶礼膜拜。扎什伦布寺在四月十五日晒佛,塔尔寺在正月十五日于山前晒佛,每年展示狮子吼佛、释迦佛、宗喀巴及金刚萨埵〔duǒ朵〕佛像中的一种。小寺院的晒佛规模较小,四川理塘寺于每年正月十五日在寺内晒佛,与酥油花会同时进行。
林卡节,藏语称“赞林纪桑”,每年藏历五月十五日至二十四日在拉萨市郊柳林内举行。据说此时世间诸神聚会,群众普遍燃起一种香树枝,香烟缭绕,以示对神佛的供养。这是藏传佛教的祭神节日。而在传小召期间,于藏历二月二十九日又有一个驱鬼节,要在拉萨鲁广场举行驱鬼仪式。传说“鬼”为一个本教徒,是灭佛大臣,名恩兰·达扎路恭。举行驱鬼仪式时要有一名喇嘛扮演成半黑半白的面貌,人们齐力把他驱逐到郊外。扮鬼的人要到桑耶寺住宿几天,才能偷偷地回拉萨。
小乘佛教是梵文“希那衍那”的意译。公元一二世纪,印度佛教分出“救度一切众生”的大乘教派,他们将原来只求自我解脱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后来作为佛教教派的专用名词,已不再含有贬意。大约为在公元6至8世纪,小乘佛教传入我国傣族地区,除了傣、布朗、德昂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外,部分阿昌族和佤族地区也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的主要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傣族)、开门节(傣族)、豪瓦萨(布朗族关门节)、奥瓦萨(布朗族开门节)等等。
著名的泼水节,流行于滇西和滇南的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地区。每年农历清明节前后举行,此时也正是傣历的新年。一般认为此节日起源于印度,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传说,由用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像而来。故又称“浴佛节”。它大约随小乘佛教的传播,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我国傣族等地区。一般举行三到四天,第一天是除夕,第三或四天为元旦,中间的一至二天为“空日”。节日开始,妇女们要清扫竹楼、街道,清洗家具、衣物等。青年们采摘野花到佛寺献佛,并堆沙造塔几座,围坐听佛爷念经。中午,将一尊佛像置于院内,担清水浴佛。佛寺礼毕,青年们和男女老幼四出互相泼水为戏,表示祝福。不少人被泼得全身透湿,但却十分高兴,认为能够吉祥如意。各家要制作传统的“毫咯素”(糯米粉加红糖及一种叫咯素的香花,用芭蕉叶包成小包,蒸食)、“毫火”(用蒸熟的糯饭舂烂,加红糖,制成圆片,晒干后用火烤或油炸而食)、烤鱼、青苔菜和饵■等民族风味食品。此外还有赛龙船、青年男女间丢包、www.dljs.net放火花、放高升(长竹竿顶端缚以装有火药的竹筒,点燃后飞升天空)、放孔明灯(用宣纸糊成长圆形灯,高约六米,直径二米,下留小孔,以热烟熏孔,并点燃缚在孔上的沾油布团,产生热力使其上升,如明灯悬空)等活动。人们在铓锣、象脚鼓的伴奏下,尽情歌舞。孔雀舞、篾帽舞等优美动人。活动场所附近就是赶摆(赶圩)之地,各种食物及日用品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