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类物质多属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自然生成的有机物,它们易于生物降解,向稳定的无机物转化。在有氧条件下,由好氧微生物作用下进行转化,这一转化进程快,产物一般为CO2、H2O等稳定物质。在无氧条件下,则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转化,这一进程较慢,而且分二阶段进行。首先在产酸菌的作用下,形成脂肪酸、醇等中间产物,继之在甲烷菌的作用下形成H2O、CH4、CO2等稳定物质,同时放出硫化氢、硫醇、粪臭素等具有恶臭的气体。
在一般情况下,进行的都是好氧微生物起作用的好氧转化,由于好氧微生物的呼吸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这类物质在转化过程中都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氧,从而这类物质的污染特征耗氧,故可称之耗氧物质或需氧污染物。
当水体中有机物浓度过高时,微生物消耗大量的氧,往往会使水体中溶解氧浓度急剧下降,甚至耗尽,导致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死亡。
(一)水体中需氧污染物的来源
污染水体中的需氧污染物主要来自生活污水、牲畜污水以及屠宰、肉类加工、罐头等食品工业和制革、造纸、印染、焦化等工业废水。从排水的量来看,生活污水是需氧污染物质的最主要来源。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其BOD5值平均为200mg/L左右,牲畜饲养场污水的BOD5值可能高于生活污水5倍左右。
生产污水的BOD5值差别很大,焦化厂的污水BOD5值达1400~2000mg/L;一般以动植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工业企业,如乳品、制革、肉类加工、制糖等,其废水的BOD5值都可能在1000mg/L以上。
(二)有机污染物对水体的危害
有机污染物对水体污染的危害主要在于对渔业水产资源的破坏。水中含有充足的溶解氧是保证鱼类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极少数的鱼类,如鳝鱼、泥鳅等,在必要时可利用空气中的氧以外,绝大部分鱼类只能用鳃以水中溶解氧呼吸、维持生命活动。一旦水中溶解氧下降,各种鱼类就要产生不同的反应。某些鱼类,如鳟鱼对溶解氧的要求特别严格,必须达8~12mg/L,鲤鱼为6~8mg/L。我国特有的优良饲养鱼种,如草鱼、鲢鱼、青鱼、鳙鱼等对溶解氧含量要求在5mg/L以上,当溶解氧不能满足这些鱼类的要求时,它们将力图游离这个缺氧地区,而当溶解氧降至1mg/L时,大部分的鱼类就要窒息而死。当水中溶解氧消失时,水中厌氧菌大量繁殖,在厌氧菌的作用下有机物可能分解放出甲烷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更不适于鱼类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