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蓬勃发展。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进行,毛南族地区的农业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环江县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亩产水稻由过去的25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粮食基本上实现了自给。2005年,环江县农林牧鱼业总产值达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8.39%。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饲养菜牛的历史,养殖业是毛南族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毛南菜牛”由于采用科学饲养方法,产量大增,出栏率上升,经济效益大大提高。2002年环江县取得“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共投入农业开发项目资金448.1万元,分别在下南乡、思恩镇、水源镇、洛阳镇、川山镇、大安乡、东兴镇等22个行政村作为秸秆养牛示范场所。充分利用“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资金,引进技术人员培训技术,在下南、川山、洛阳等8个乡镇建立秸秆养牛示范基地取得了成效。实施三年,全县菜牛新增出栏4.82万头,新增产值6784万元,得到国家的认可,并于2005年1月中旬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组验收。毛南族地区成为名符其实的“牛粮之乡”而饮誉四海。环江县2004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的全区县域经济进步奖的光荣称号。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毛南族地区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改变了过去依赖矿业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以河池• 环江工业园为龙头,制糖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工业、林产品加工工业、冶炼工业等齐头并进的局面。同时大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世行项目、国债项目、扶贫开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桂西项目等进展顺利。2005年共与外商签订投资合同95个,累计项目到位资金4.1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2亿元,比上年增长49.56%。森源夹心板厂、盛隆茧丝绸有限公司、毛苗瑶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农林加工企业和11万千伏变电站、城区给水系统扩建工程等一批基础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9.79亿元,比自治县成立初期的1987年的1.05亿元增长9.32倍。
交通建设成效显著。毛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大山之中,过去出门主要靠步行,运输靠人力和畜力,信息闭塞,交通极不方便。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毛南山区人民群众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大力兴修公路,使上、中、下南都有公路贯通,结束了过去靠两条腿与外接联系的历史。目前,毛南族聚居的各个乡村的通乡公路、通村简易公路都已经基本修通。广西环江县2005年全县等级公路达到402公里,其中二级公路79公里,三、四级路323公里。贵州卡蒲毛南族民族乡1992年成立后,国家民委、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加大了对这个地方的投入,“十五”期间共投入少数民族发展基金1100万元,安排项目157个,卡蒲毛南族乡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其中公路道桥建设项目88个,新修和维修公路153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简易公路,为农副产品市场流通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级党和政府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特别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建设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致富”的宗旨,切实加大各项经费投入,重点解决民生问题。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采取项目建设、技术培训“两只手”同时抓的办法,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发展壮大民族地区产业基础。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69期,培训农民达5000多人次,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截止2006年11月,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之际,全县先后投入扶贫资金1.24亿余元,扶持4.86万农户种果5.35万亩,饲养母香猪7025头,母菜牛5812头,种桑8098亩,甘蔗2.63万亩。累计解决贫困人口温饱8.7万户41.7万人,解决3.73万户15.7万人的行路难问题,解决11.15万人、12.6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3.61万人的用电难问题。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203元增加到2006年的1879元。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兴建环江敬老院、环江社会福利院以及环江城区、东兴镇、驯乐乡等7个敬老院和配套建设12个门球场,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卡浦毛南族乡也建有可接纳100位“五保”人员的敬老院,为城乡无所依靠的“五保”老人建起可以依赖的家,使其有所依、有所养、有所乐、有所为,安度晚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