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概况
撒拉族总人口有10.45万(2000年),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在青海省西宁市、黄南、海北、海南等州县以及甘肃省夏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县、乌鲁木齐市等地,撒拉族也有零星分布。其中青海和甘肃两省撒拉族共有9.88万人,占总人口的94.57%。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salar),系“散鲁尔”的变音,简称“撒拉”。据考证,“撒拉”这一名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西突厥时期乌古斯部的撒鲁尔(salur)部落。撒鲁尔又译作“撒罗尔”或“撒卢尔”,为乌古斯汗6个儿子中五子塔黑(tag)之长子,撒鲁尔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我国汉文文献对“撒拉族”这一称谓记载有十几种之多,大部分是“撒拉尔”或“撒拉”的不同译名,如“撒剌”、“撒剌儿”、“沙剌”、“沙剌簇”、“萨拉儿”、“撒拉尔”、“撒喇”等,而邻近藏、汉、回等民族称之为“撒拉”,土族称之为“撒勒昆”。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撒拉族”。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撒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也有人认为属于撒鲁尔方言。撒拉语与维吾尔、乌孜别克、土库曼、哈萨克等族语言一样,属于粘着语类型的语言。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撒拉语没有方言差别,只是根据语音和词汇上的某些差异,划分为“街子”和“孟达”两种土语。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撒拉语中掺杂着少量阿拉伯、波斯语借词,主要是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上的词。由于长时期与周围汉、回、藏各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青壮年多兼通汉语,通用汉文。
撒拉族主要聚居的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南岸,总人口12万多人(2005年),居住着撒拉、藏、回、汉、土、保安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中撒拉族占总人口的62.4%。循化县东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西面和南面与黄南藏族自治州为邻,北面隔黄河与化隆县相望。循化县南部为藏族居住,在川水河谷地带撒拉族与回族、汉族相互错居。,
撒拉族居住地区气候温和、空气温润、雨量充足、土壤肥沃,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天然资源。农产品种类繁多。粮食作物有小麦、青稞、荞麦、玉米、谷子、豌豆、蚕豆等。油料作物有油菜、胡麻。黄河沿岸的川水地区,盛产瓜果,有梨、杏、核桃、葡萄、桃、西瓜、甜瓜、苹果等,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撒拉人善于经营花椒、辣椒和各种各样的蔬菜,是从事经济作物的能手。循化花椒粒大味浓,素称“循椒”,曾陈列于广州交易会。“金帅”、“元帅”、“红富士”苹果、露仁核桃、红辣椒等农产品,驰名中外。。山区产大黄、党参、麻黄、麝香等药材。
历史沿革
撒拉族的族源,根据民间传说,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从土耳其来的,一说是从哈密来的,一说是从撒马尔罕来的。学术界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撒拉族源自中亚撒马尔罕。
撒拉族的祖先是怎样迁来循化的,有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故事。
传说撒拉族始祖尕勒莽、阿哈莽兄弟两人原居住撒马尔罕,在伊斯兰教门中很有威望。由于他们反对压迫,遭到国王的嫉恨和迫害。一天,国王派人偷来一条牛宰杀了,偷牛人吃了牛肉,把牛头、牛蹄等包在牛皮里,偷偷地放在尕勒莽的屋顶上。接着,牛主人到国王面前告状,说他家的牛被人偷了。国王派人到尕勒莽家搜查,在屋顶上查获了牛头等物。于是,国王以偷牛罪逮捕了尕勒莽。审讯时,国王特地召唤来许多老百姓,说:这就是你们素所尊敬的人,却干出偷牛的勾当,证据确凿,你们说该怎样处置他呢?百姓们在国王的淫威下,只得说:国王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尕勒莽被判了死刑。临刑时,当着众多百姓,尕勒莽请求说:我愿就死,但请允许我念经,向胡达(安拉)祈祷。经念完了,在真主默佑下,国王当即变成了一个怪物。于是,尕勒莽的沉冤得申,性命得保,真相大白。这时,尕勒莽认为此地不能再继续呆下去了,宁肯放弃家产,也不愿舍弃教门,便和阿哈莽带领同族18人,牵了一峰白色骆驼,驮着《古兰经》,向东方寻找新的乐土。当地一位“外利”(伊斯兰教法中学问道德很高之人)叫他们带上故乡的一瓶水和一袋土,并告诉他们:哪里的水土与家乡的相同,哪里就是居住的乐园。他们向东走了17个月。经天山北路、吐鲁番,进嘉峪关,经肃州、甘州、凉州,到宁夏。再东南行至了秦州(天水),折而西返,到伏羌(甘谷),又到洮州(临潭)、黑错(合作),经拉卜楞,进入夏河县的甘家滩。尕勒莽等人离开撒马尔罕后,又有45人跟踪而来,追随他们,经天山南路进入青海省境内,沿青海湖南岸东行。他们先到贵德,走尖扎滩,又到同仁县的龙车(即龙布、隆布,今隆务),折到元珠沟,疲惫不堪,有12人留了下来,以后繁衍为元珠沟12族。其余33人继续东行,在甘家滩与尕勒莽等18人巧遇,同行进入循化境内。他们在甘家滩朝西北方向行走,经夕厂(夕昌)沟,越孟达山,攀上奥土斯山。这时天色已晚,苍茫中走失了骆驼,便点起火把在山坡寻找,撒拉语叫“奥特贝那赫”,意即“火坡”。当他们到了街子东面的沙子坡时,天正破晓,后人又称沙子坡为“唐古提”,即“天亮了”。在曙色中,他们眺望街子一带,眼见土地肥美,清流纵横,确实是一块好地方。下了山坡,发现一眼泉水,清澈见底,走失的骆驼卧在水中,已化为白石一尊。众人试量了水、土,与所带故乡的水、土重量相同,这就是他们建立新家园的乐土,于是,决定在此地定居下来。现在街子的骆驼泉、骆驼石的来历,即源于此。骆驼所驮的《古兰经》,成为撒拉族世代珍藏的传世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