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华南地区区域特征(2)

时间:2011-01-29  归属:中国自然地理
(二)热带-南亚热带自然景观

1.终年苍翠的热带性植被

(1)热带区系成分为主,起源古老:华南植物种类丰富多样,以维管束植物计,仅西双版纳就有五千多种,广东也有五千种上下,是我国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这些植物中,以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华南热带性植物中,又绝大多数是热带亚洲成分,其中以印度-马来亚植物区系占较大的比重(40%左右)。最具代表性的,是龙脑香科。这一科植物在我国有5属12种。其中9种分布在华南。例如,青皮(Vatica astrotricha)分布于海南;新发现的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及其变种擎天树(P·chinensis var·kwangsiensis)是高达60多米的高大树种,见于云南、广西。云南龙脑香(Dipterocarpus tonkinensis)分布于云南东南部,狭叶坡垒(Hopea chinensis),产于广西。毛坡垒(H·mollissima),产于滇东南,坡垒(H·hainanensis)和新发现的无翼坡垒(H·exalata)都产于海南岛。不过,由于生境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差异,本区植物区系有南北方向变化,即热带成分自南向北减少,北部南亚热带植被上层优势种中掺有不少中亚热带甚至暖温带成分;同时,也有东西方向的变化,即中国-日本植物区系的植物只分布在红河谷地以东地区,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植物只分布在红河谷地以西地区。如典型的中国-日本植物区系成分桔梗属(Platycoddn),最西可分布到云南的蒙自,流苏子属(ThysanosPermum)分布的西限是云南的屏边,典型的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成分矮独叶属(Cltkella),其最东可分布至云南的文山。

本区从中生代起,就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热带性气候环境中,第四纪冰期对本区影响不大,所以华南是我国许多喜温植物的源地,同时也是古热带区系成分的避难所,保存了大批较古老的种属。如苔类植物的美苔属(Calobryum),该属植物孢子体无苞叶包体,是苔类中最原始的类型之一,在石炭纪就已存在,而今在海南岛山区溪边石隙中生长良好。蕨类植物中的莲座蕨科、松叶兰科等,是古生代植物;紫萁科、里白科等,是中生代初期植物;桫椤科、蚌壳蕨科等,是侏罗纪植物;瘤足蕨科及许多真蕨植物,在中生代末期化石中可找到。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科,侏罗纪以前就有;银杏科化石存在于侏罗纪地层中;紫杉科、罗汉松科等在白垩纪就已经发展起来了。被子植物中的木兰科、樟科、壳斗科等,在晚白垩纪时已经存在;椴树科、榆树等在白垩纪后期陆续分化出来;山茶科、龙脑香科、桃金娘科等,至迟在第三纪初就已存在。华南地区的古老植物,占总科数

(2)常绿阔叶雨林-季雨林型特征明显:华南植被的季相变化不明显,常年青绿,花果期很长。因冬季寒冷而落叶的木本植物较少,但因干旱季节而落叶的植物却相当多,使常绿的外貌有浓淡的季相表现,南部热带雨林中,终年花开不断,各季都有果实成熟。季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中,虽然花果期也较长,但比热带雨林较为集中。

华南地区森林中常散生着巨树,使林冠参差不齐,其中棕榈科植物的巨型叶聚集在不分枝的茎顶,在海滨、村落等地构成特殊的景观。森林高度,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分枝级数则南少北多,南部分枝3—4级,少数种(如椰子)不分枝,北部4—6级分枝。巨型叶和中型叶普遍,全缘叶居多,有些具有显著的“滴水尖”。据广东鼎湖山植被的统计,全缘叶占总数的81.5%,林内各层的中型叶分别占该层总数的83—90%。“茎花现象”在南部雨林中很普遍,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也常见,如菠萝蜜、木奶果、青果榕等几十种,都是常见的茎花植物。板根和支柱根现象很多,在榕属、杜英属等植物中均可见到。红树林有特殊的呼吸根来适应其环境。

自然林中具有多层结构。乔木层通常有3—4个亚层,灌木层一般由乔木幼树、灌木和幼龄藤本组成,草层不发达。层间植物很丰富,其中以藤本居多。据粤、琼统计,仅花藤本植物就有800种以上。南部藤本丰富多样,且多木质藤本。偏北地区藤本数量减少,且多草质藤本。附生植物数量不少,以兰科的种类最多,其次是蕨类。榕属的一些种类,初期为附生植物,后期则成为绞杀植物。此外,还有直接从寄主植物上吸收营养而生存的寄生植物,和从腐朽的有机物中吸收营养而生存的腐生植物。

华南地区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大体分布在台湾南部,琼、粤、桂沿海,滇南及滇西南等地。以元江谷地为界,东部是偏湿性植被型,组成种类以马来西亚东部区系成分为主,以常绿性的群落类型占优势;西部是偏于干性植被类型,组成种类以印度-缅甸区系成分为主,具有一定的落叶种类,群落也

表现出某种季相变化。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华南的热带雨林仅分布在海南岛东南部,台湾南部的高雄、恒春,云南南部的河口,西双版纳的景洪、勐腊一带的河谷地区等。南海诸岛,则是特殊的热带珊瑚岛植被类型。沿海一带,还分布有红树林。

华南地区北部,属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亦称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亚热带雨林等)。这一类植被,与华中地区的典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比较,群落中有较多的热带亚洲成分;与南面的雨林-季雨林比较,群落中有较多的中亚热带成分出现。建群植物中,除了壳斗科的栲属和青冈属等中亚热带建群植物在这里仍占优势之外,樟科、木兰科、山茶科、桃金娘科、苏铁科等热带科属占有很大的比重,并包含热带亚洲特有的单属类型的五列木(Pentaphylax euryoides)等。一般来说,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全年也都有植物开花,但多数树种上半年为花期,下半年为果期。

草丛是热带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比较稳定的次生植被,是华南目前分布最普遍、面积最广的植被类型。它的主要特征,是以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多年生禾本科植物为优势成分,在种类组成中混生有灌木种类,某些群落中尚有稀疏散生的耐旱性乔木树种,偏南地区的草丛,多有耐旱的灌木和散生乔木,种类丰富且多为季雨林成分,具有热带稀树草原的风光。偏北的草丛中,乔木的发展受到生境条件的限制和人类的干扰,除了人工种植的马尾松等乔木之外,经常保持草本植物群落外貌,并随季节出现季相变化,与南部草丛有所不同。

2.淋溶强烈的砖红壤和赤红壤 华南砖红壤和赤红壤,是在红色风化壳母质上发育起来的。红色风化壳是华南热带性气候长期作用的产物。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地表岩石(除碳酸盐岩类外)造成强烈的风化,原始矿物分解透彻,淋溶作用十分迅速。除了铁、铝相对积聚外,易移动的元素(K、Na、Ca、Mg)都遭到强烈的淋溶。次生矿物主要是高岭土、三水铝土矿和铁的氧化物。华南在现代生物气候条件下,在红色风化壳上,既进行着生物积聚过程,又继续进行脱硅富铝化过程,发育成砖红壤和赤红壤。

砖红壤是热带的代表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雷州半岛和西双版纳等地。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代表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台湾、闽东南,两广南部、云南的德宏和临沧地区,即相当于砖红壤地带以北的华南中北部地区。一般分布在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上。

华南的砖红壤和赤红壤中,硅的淋溶和铁铝的积聚甚为明显,从粘粒的硅铝率来看,砖红壤中富铝化作用最强(1.5—1.8),赤红壤次之(1.8—2.0)。红壤更次(2.0—2.2)。发育在玄武岩、石灰岩上的砖红壤和赤红壤,比发育在花岗岩上的砖红壤和赤红壤,其富铝化作用较深,铁铝富集作用较明显。砖红壤粘粒中游离氧化铁约占全铁的85%,红壤为50—60%。赤红壤介于两者之间,反映了华南的砖红壤和赤红壤较之江南的红壤风化强烈。砖红壤渗出水的化学组成,虽然随母质而异,但总的来说硅含量相当高(4.2—10.6毫克/克),而铁(0.19—0.85毫克/克)、铝含量都较低(0.01—0.21毫克/克),说明了富铝化过程仍在继续强烈地进行着。

热带-南亚热带植被下的砖红壤和赤红壤,每年积聚的生物残体数量很多,生物对灰分元素的吸收和积聚十分明显。在热带雨林下,枯枝落叶凋落物(干物质)每年可达1540斤/亩(表19-1),而凋落物中灰分元素约占17%,N约为1.5%,P2O5为0.15%,K2O为0.35%。折合计算,每年每亩通过植物吸收的灰分元素达261.8斤,相当于N23.1斤,P2O52.3斤,K2O5.3斤。可见,在华南地区自然林下,通过生物吸收使营养元素重新回到土壤中的“生物自肥”作用十分强烈。

从表19-2可以看出,热带地区的生物归还作用很强,其中氮、磷、钙、镁的归还率超过240%。正是由于生物的富集和土壤与植物间的物质交换,大大丰富了土壤养分物质来源,促进土壤肥力的发展。

 

 

不过,若不合理耕垦,生物富集作用会大大降低。例如,砍伐森林后放火烧山,会损失大量的有机物和氮素,灰分元素也易于流失。自然植被破坏后,地表裸露,表土温度变幅增大,对土壤理化生物性质影响不利,有机质也比原来分解强烈。最后,导致土壤向酸、瘦方向演化。但是,若得到合理的耕垦,正确的施肥和合理的土壤管理,也可以促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例如,砍伐森林,清除木材后,保留地表的枯枝落叶;高温干旱季节时,在土壤裸露地段盖草以降低土温变幅,保持水分,减少地表径流;合理施肥(实际上人为的施肥往往超过自然状况下的生物富集,尤其是无机磷会比原来迅速增多),经常施用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结构。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区域特征华南地区
  • 上一篇:华南地区区域内部差异
  • 下一篇:华南地区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