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交通网现有水平评述
一、交通运输现状
1.综合运输网初具规模
1995年五种运输方式线路长度合计247.51万公里。其中,中央铁路营业里程5.46万公里,正线延展里程7.29万公里,地方铁路营业里程0.62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15.7万公里;内河航道11.l万公里;输油气管道1.74万公里;民航线路112.89万公里。铁路和公路里程比1952年分别增长1.66倍和8.14倍;民航线路比1978年增长6.58倍。主要沿海港口泊位1519个,其中万吨级394个,分别比1978年增长2.8~1.9倍。总吞吐能力达8亿吨,17年增长了3倍。航空港139个,旅客吞吐能力超过5 000万人。城市道路长度13.03万公里,比1952年增长10倍,综合运输网初具规模。各种运输方式的作用逐步得到较好的发挥。铁路在运输中的主导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在短途客货运输中公路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中铁路和内河水运继续发挥重大作用。沿海水运和远洋运输加快发展,承担了能源类等大宗货物和90%
以上的进出口货物运输(见图7.2)。在长距离客运中航空运输得到了迅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干线网络骨架基本形成
各种运输方式线路网络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综合运输网骨架业已基本形成。一方面表现为联系各个大区的区际运输通道初步形成。东部南北通道除了京沪线、京广线、焦柳线和新建成的京九线等铁路主干线外,沿海水运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运河南段水运有所恢复,南北公路国道104,204,324等线经过改造,通行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鲁宁输油管线也发挥了应有作用。东西通道中长江水运占有重要地位。东北区与关内运输通道除铁路外,沿海水运也有所增强。“三西”能源基地外运通道除铁路直达运输外,大部分再经海陆联运和铁(路)水(长江水运)联运,运往华东、华南能源消费地区。另一方面,在全国已形成由不同运输方式组成的六纵六横干线网络(详见第三节)。
3.城市道路建设
1995年全国640个设市城市。城市道路长度达到13万公里,道路面积13.58万平方米。分别比1978年增长3.8~5倍。人均铺装道路面积2.5平方米,比1978年提高了1倍以上,城市基础设施欠账问题有所缓解。
二、邮电通信网规模迅速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对邮政网的建设一直十分重视,到70年代末已经基本覆盖全国;电信网建设长期滞后,自改革开放以后加快了发展步伐。邮电局所从1952年4.95万处,增加到1995年的6.19万处。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1995年已达523.2万公里,其中1952~1978年增长 2.77倍,1978年以来增加 7.6%。到 1980年99.6%的乡(镇)和96.5%的行政村已经通邮。但是随着乡镇和村的增加,到1995年这一比重略有下降,分别为97.5%和96.2%。
1995年长话(长途电话)电路达到73.55万路,比1978年增长38倍。城市和农村电话机容量1995年分别达到5 456万门和1747万门,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30.2倍、6.6倍。城乡共装设电话5 762万部,17年增长14.6倍。电话普及率1995年为4.66部/百人,远远超过了“八五”计划原订的指标,比 1978年提高了11倍。
三、交通技术装备水平
1.运输线路及海空港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铁路复线率在60~70年代长期停留在15%~16%的水平,1995年已达到31%,大部分干线建成了复线。牵引方式现代化自1958年起步,80年代加快了步伐。发展方向从原订的内燃化与电气化并举,以内燃为主,修改为内电并举,以电气化为主。到1988年内燃和电力牵引完成的运输工作量已超过了蒸汽机车,国家决定停止生产干线蒸汽机车。1995年电气化和内燃化线路里程占63%,完成的运输工作量占86%。京沪、京沈等主干线的旅客列车技术速度已提度到140公里/小时。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州—深圳线已于1994年投入运营。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沪线已做了大量前期研究,将于“九五”期间建设沪宁试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