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兴安岭年平均气温为-0.7℃,最热月平均气温不足20℃,年雨量超过蒸发量,加之季节性冻结时间长和广泛分布有岛状多年冻土,阻碍了地表水和土壤水的下渗,地表和土壤过湿、过冷,发育了泥炭沼泽,但植物生长量少,故泥炭层不厚,一般为0.5~1米。
在西藏东部的那曲、拉萨河上游,以及高原宽谷、湖滨等排水不良的地方,都有不少泥炭沼泽。青海湖湖滨、黄河源鄂陵湖以西的星宿海地区、甘肃南部的玛曲,以及云贵高原,也有大片泥炭沼泽分布。此外,新疆阿尔泰山、天山都有零星分布的泥炭沼泽。
广大平原区,由于气温高,蒸发旺盛,水分不够稳定,微生物活动强烈,尽管植物生长量较大,但分解能力较强,沼泽植物不易累积,发育了没有泥炭的潜育沼泽。如三江平原位于中国比较湿润的地区,但夏季土壤和空气的温度经常在20~30℃之间,季节降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所以旱年与涝年的降水量相差悬殊。而本区沼泽水源补给主要靠地表径流和大气降水,在连续少雨年份,沼泽积水消失,土壤含水量减少,嫌气环境遭到破坏,微生物活动强烈,使植物残体分解。因此,三江平原的沼泽大部分无泥炭积累,地表仅覆盖着20~30厘米厚的草根层,下部为10~20厘米的黑色腐殖泥层,再下为蓝灰或灰色潜育层。只有地下水稳定补给的沼泽和一些常年积水的深洼地上发育的沼泽有泥炭累积,但面积小而分布零散。松嫩平原、华北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发育的沼泽,也都是无泥炭的潜育沼泽。
总之,受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中国现代沼泽的区域分布是不平衡的。目前,比较集中分布的区域是东北地区,面积广,类型多,泥炭沼泽和潜育沼泽都有。其次是西南高原区,主要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以泥炭沼泽为主。广大的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带多为潜育沼泽。过去面积较大,经过长期的开发,特别是近年来的改造治理,沼泽面积已大大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