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漂筏苔草沼泽 分布于河床边缘,水线附近及牛轭湖等深洼地中。常年积水,积水深20~50厘米。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pH值6.0~6.5,矿化度30~70毫克/升。植物以漂筏苔草为主,覆盖度70~90%,伴生植物有狭叶甜茅、大叶樟、槐叶萍。草根层厚一般为30~40厘米,最厚达70~80厘米。一部分漂筏苔草沼泽有泥炭积累,泥炭层厚约50~100厘米,发育为泥炭沼泽土或泥炭土。由于积水较深,上层泥炭或草根层浮起,形成“浮毡”。当走进这类沼泽地时就会看到,远方地面慢慢升起,而脚下却缓缓下降,如果遇到浮毡层较薄处,就有掉进去的危险,群众称这类沼泽为“漂筏甸子”、“大酱缸”。
(4)芦苇沼泽 分布于小兴凯湖周围、都鲁河下游和七星河中游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芦苇长势各地不一。小兴凯湖东北部泄洪道附近的芦苇长势最好,群落纯,苇高2.5~3.0米,茎粗0.5~0.8厘米。其他地区的芦苇沼泽,由于水分不稳定或因积水过深,无排水系统,长期处于还原环境,芦苇长势不好。伴生植物有狭叶甜茅、苔草、小叶樟等。一般无泥炭累积,仅在小兴凯湖周围的一些低洼地有泥炭堆积,但泥炭中掺杂一些泥沙,有机质含量不高。芦苇沼泽多发育为淤泥沼泽土和腐殖质沼泽土。
(5)乌拉苔草-灰脉苔草沼泽 分布在山前倾斜平原的地下水溢出带和阶地上的低洼地。积水深度不一,一般为0~20厘米,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型,pH值为5.9~6.5,矿化度较低,为30~80毫克/升。植物以乌拉苔草和灰脉苔草为主,覆盖度60~70%,乌拉苔草和灰脉苔草形成草丘,丘高20~40厘米,草丘直径为30~50厘米,地表凸凹不平,群众称为“塔头甸子”(图22)。伴生植物有沼苔草、沼萎陵菜、臌囊苔草等。这类沼泽多有泥炭积累,泥炭层厚30~50厘米,有机质含量为30~70%,形成泥炭沼泽土。
完达山南麓大王家以北及兴凯湖大湖岗与太阳
岗之间的乌拉苔草-灰脉苔草沼泽,伴生有泥炭藓,局部地区有20~40厘米厚的泥炭藓层。沼泽中的水分被藓类吸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Na型,pH值为5.8~6.5。沼泽植物除乌拉苔草、灰脉苔草和泥炭藓外,还伴生有细叶杜香、甸杜、越桔柳。沼泽中有泥炭堆积,泥炭层厚20~70厘米,发育为泥炭沼泽土和泥炭土。
3.三江平原沼泽是该区生态平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江平原开垦前,到处是茫茫无际的草甸和沼泽,素以“北大荒”称著。目前三江平原已拥有4600多万亩耕地,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三江平原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北大荒那种“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沼泽荒原景象已不复存在了,并出现某些恶化现象,如气候趋干,旱灾增多;有些耕地遭到程度不同的风蚀;丘陵、阶地水土流失明显加重;珍稀动物减少等。为了防止一些不利因素的发展,应采取开发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排蓄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保护一定面积的沼泽。
三江平原沼泽发育于低平原上,在我国沼泽中独具特点,并有多方面作用。在水文作用方面,河漫滩的沼泽能消减洪峰,均化洪水过程。沼泽率较高的别拉洪河流域,径流自然调节系数达0.647,其调节作用与森林相当。在调节气候方面,沼泽能使其广大的毗邻地区空气相对湿度增高。沼泽还影响大气圈的气体组成,地球上的沼泽植被每年向大气圈释放1.6×108吨氧气。沼泽还有净化环境的作用,沼泽增加地表糙率,防止侵蚀作用的发展。由此看来,沼泽在生态平衡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