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潮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暴雨洪水。是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洪水。它是由较大强度的降雨形成的,简称雨洪。我国受暴雨洪水威胁的主要地区有73.8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00万余公顷,大多分布在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6大江河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河流洪水的主要特点是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灾害波及范围广。近代的几次著名水灾,如长江1931年和1954年大水、珠江1915年大水、海河1963年大水、淮河1975年大水等,都是这种类型的洪水。
2.山洪。是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暴落的洪水。由于地面和河床坡降都较陡,降雨后会较快形成急剧涨落的洪峰,所以山洪具有突发、水量集中、破坏力强等特点,但一般灾害波及范围较小。这种洪水如形成固体径流,则称作泥石流。
3.融雪洪水。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积雪地区或高山积雪地区。
4.冰凌洪水。主要发生在黄河、松花江等北方江河上。由于某些河段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气温上升,河流开冻时,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行开冻,而高纬度的下游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形成冰坝,也容易造成灾害。在河流封冻时也有可能产生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是大坝或其他挡水建筑物发生瞬时溃决,水体突然涌出,造成下游地区灾害。这种溃坝洪水虽然范围不太大,但破坏力很大。此外,在山区河流上,在地震发生时,有时山体崩滑,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一旦堰塞湖溃决,也形成类似的洪水。这种堰塞湖溃决形成的地震次生水灾的损失,往往比地震本身所造成的损失还要大。
涝灾可分为内涝和“关门淹”两类。内涝是指流域内发生超标准降雨产生的径流,来不及排入河道而引起大面积积水成灾;“关门淹”指外河水位居高不下,致使支流下游的湖泊洼地无法自流、排出面积水成灾。另外,长期积水,使区域地下水位升高,也造成区域涝渍灾害。内涝型洪水灾害在湖群分布广泛的地区更为明显。例如在太湖流域,区域经济高速发展,旧的农业生态失云平衡,新的平衡体系尚未建成,一旦出现大洪水,势必酿成大灾。1991年太湖洪涝灾害就是一例。太湖原有进出口108处,其中半数与长江相通,起着吐纳洪水的调节作用。滨湖平原渠网密布,每平方公里达3公里以上。但近10年来,乡镇企业迅速增长,围湖修路,垫平沟渠营造厂房。整个太湖又修造了大堤,堵塞了泄洪水道近2/3。例如苏州城外,建造了4.5米高、16公里长的防洪大堤;上海市花5亿元修建了防洪大堤。大洪灾时,水道排水不畅,区域积水无法排出。
蓄滞洪区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洪涝灾害类型。
多年来防治洪水的实践经验表明:在遇超标准洪水时,要做到有效地减轻洪水灾害,必须在充分发挥防洪工程的作用下,配合运用分洪滞洪区。建设和用好蓄滞洪区是防御灾害性洪水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蓄滞洪区并非经常运用,只有大洪水期间方才启用。因此,蓄滞洪区内的居民和产业也必然谋求发展。而区内居民越多,产业越发展,在蓄滞洪运用时的损失也越大。因此,加强蓄滞洪区的发展管理,是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方面。
以上所说主要是河流洪涝灾害。在滨海地区,由于热带气旋带来暴雨,并引发洪水,以及强风暴导致的风暴潮,会使海岸区遭灾。
热带气旋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全球不同海域的热带气旋均按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大小分类而给予不同的名称。目前世界气象组织将热带气旋分成以上)的为台风。
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暴雨、巨浪、风暴潮,活动范围很广,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是一种主要的灾害天气系统。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北起辽宁,南至两广和海南的漫长沿海地区时常遭受热带气旋的袭击,而且大多数内陆省份也会受到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酿成严重灾害。例如,1975年第3号台风8月3日在台湾花莲登陆后,4日晨再次登陆福建,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四省,最后在湖北省北部消失。受这次台风影响,河南省中南部地区出现了著名的“75.8”特大暴雨,2—3天的总雨量达到常年年雨量的两倍。河南省泌阳县林庄6小时雨量最大达830毫米,创6小时雨量世界之最,造成山洪爆发,水库垮坝,江河泛滥,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惨重损失。据统计80年代平均每个登陆热带风暴和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不过热带气旋活动季节,我国南方常有干旱发生,热带气旋深入内陆后带来的降水对解除旱情和增加水库蓄水亦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