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土所处的地形大都比较低洼,如东北地区在山区多见于分水岭的碟形洼地、封闭的沟谷盆地,以及冲积扇前缘或扇间的洼地;在平原多分布于泛滥地、牛轭湖与阶地之间的低洼地,以及河流的汇合点。川西北高原的沼泽土,多分布于河漫滩、低阶地、古冰蚀谷地及湖群洼地中。南方的沼泽土,主要分布于平原洼地和湖滨;在山地也偶见分布。
沼泽土的成土母质,多为河湖相沉积物(山地区除外),质地比较粘重,透水性弱,故地表容易积水或过湿。沼泽土上的植物多为喜湿性的,其种类则随地区和水分状况不同而有变化。
冷湿的气候条件最适于沼泽土发育。中国沼泽土分布比较集中的东北和川西北高原地区,年降水量都比较多,约500~800毫米,且多集中于夏季;冬季寒冷,冻结时间在120天甚至200天以上。
沼泽土的生成与水分状况是密切联系的。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通气条件差,微生物活动受抑制,有机质得不到充分分解,并在剖面上部不断累积,形成较厚的泥炭层或腐殖质层;而在剖面下部,由于积水和有机质分解,经常处于缺氧状态,受所产生还原物质的影响,从而形成潜育层。所以沼泽土的形成过程,包括土壤剖面上部的泥炭化(或腐殖质化)和剖面下部的潜育化。
泥炭层一般呈棕褐色,松软、含水分多,混有多量半分解的植物残体和草根。腐殖质层颜色较暗,常呈粒状或鱼卵状结构,含密集的草根。潜育层呈灰蓝色或浅灰色,质地较粘。在泥炭层或腐殖质层与潜育层之间,有时出现过渡层,具有大量锈斑或灰斑,并有铁锰结核。
沼泽土的有机质含量很高,常在5~25%之间,泥炭层可达40%以上,分解不完全,碳氮比值宽,多在14~20之间。潜育层的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仅为1~2%,碳氮比值也较窄。土壤一般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但有些因受气候或母质的影响,含有游离碳酸钙,而呈碱性反应。
沼泽土可进一步划分为草甸沼泽土、腐殖质沼泽土、泥炭腐殖质沼泽土和泥炭沼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