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布的地域性差异明显,云南高原以红壤为多,贵州高原以黄壤和石灰(岩)土为多,四川盆地以紫色土为多,水稻土则三地都有一定面积的分布。
本区是中国重要农业区之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甘薯、花生、甘蔗等,一年两熟为主,低海拔平原谷地可种双季稻。黔西及云南高原海拔较高,夏季高温不足,不适宜种棉花和双季稻。川黔地区由于云雾阴雨多,日照时为全国最低,对棉花等高光照的作物特别不利,故不宜强调发展棉花。
本区也是中国重要的用材林和经济林生产基地,生漆、油桐籽、乌桕籽和茶叶产量在全国占有突出的地位。今后应在大力提高粮食单产的同时,抓好以油料、甘蔗、茶叶、苎麻和烤烟为主的经济作物,积极发展以林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因区内地势高差大,在规划农林生产时,要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区内除成都平原等少数地区水利设施较好外,大约有40%左右的水田灌溉条件还很差,对所谓“望天田”和由于灌溉水源不足而蓄水过冬的“冬水田”都需要发展灌溉。本区需要大力改良冷浸田和冬水田,在改善排水条件后,可变一年一熟为稻麦两熟或旱地两熟。此外,云南高原的发红田,贵州高原的石灰板结田,均需进行改良。
全区耕地面积一半左右是旱地,其中2/3以上多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种植玉米、甘薯等作物,单产很低,应停垦和退耕陡坡地,并加强旱地农田基本建设,实行“坡改梯”。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4.汉江-长江中下游黄棕壤、水稻土区
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包括汉江中上游和长江中下游两部分,属于北亚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0℃,土壤和河流基本上不冻结,全年都有作物生长;水分有余,水田多于旱地(南阳盆地例外),除滨海平原外,土壤无盐碱化。
长江中下游年平均气温15~16℃,≥10℃的积温4500~5000℃,无霜期210~250天,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大别山可达1300毫米。汉江中上游,虽然纬度偏北,但北部有东西走向的秦岭阻止北方寒流侵袭,故汉中盆地一带反较温暖,无霜期在235天以上,但降水量稍低,约800~1200毫米。
土壤以黄棕壤为主,因成土母质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发育于花岗岩和普通砂页岩母质的,全剖面呈酸性反应;发育于下蜀黄土母质的,通常只在剖面上部呈微酸性至酸性反应,剖面下部呈中性反应。水稻土分布广泛。黄棕壤(主要是下蜀黄土母质发育的粘盘黄棕壤)和水稻土常有铁质被淋失的“白土化”现象。无论是旱地白土或水田白土,都是本区需要重点改良的低产土壤。
大别山和秦巴山地,茶叶、杉木、毛竹比较多见,油茶、油桐亦有生长,但有的年份受冻害,影响到产油量。局部地区如太湖东、西洞庭山一带有常绿果树柑桔、杨梅及枇杷种植,特别寒冷的年份(如1954年),曾遭受严重冻害,故本区为亚热带林果业的北缘。
本区是中国重要的粮棉产区之一。粮食生产以稻麦两熟为主,但长江中下游平原有双季稻,甚至种双季稻、小麦三熟制。惟农时过紧,双三熟的栽培面积不宜过大。广大的江淮丘陵区虽然也有双季稻分布,但比重很小,应进一步改善水肥条件,充分发挥稻麦两熟制的优势。山区大型水库较多,在发展灌溉方面起重要作用,惟对山地合理利用重视不够,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泥沙不断淤塞水库,必须引起重视。
5.辽东-华北棕壤、褐土、潮土区
本区包括辽东—山东半岛、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及华北山地(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等),属于暖温带,冬季较冷,但尚能种冬小麦,苹果、梨、桃、杏、柿、枣、板栗等落叶果树,无需保护就能安全越冬,而且优质高产。
华北平原的年平均气温8~14℃,最冷月份气温为0~-10℃,≥10℃的积温3400~4500℃,无霜期170~220天,年降水量550~800℃,胶东和青岛可高达9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