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法国
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 法国是欧洲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的第三大国。领土包括欧洲大陆部分和科西嘉岛,面积55万多平方公里。大陆领土略成六边形,三面滨海,三面靠陆:西北临拉芒什海峡(英吉利海峡)和加来海峡(多佛尔海峡);西面濒大西洋的边缘海——比斯开湾;南面滨地中海;东北面与比利时和卢森堡接壤;东面与德国、瑞士、意大利和摩纳哥为邻;西南连接西班牙和安道尔,是欧洲重要的背靠大陆、面向大洋、海陆兼备的国家。
自古以来,法国是欧洲大陆西部的战略要地,介于阿尔卑斯山脉与中央高原间的罗讷(河)—索恩(河)谷地,为沟通北海与地中海间的南北陆上捷径;北部沿海平原为中欧国家向西的出海通道。现在,法国地处欧洲共同体国家的中心部位,是共同体国家间联系的重要枢纽。加来海峡海底隧道的修建,将使法国成为英国与欧洲国家陆上交通的必经之地。西南部地区有沟通比斯开湾与地中海间的河道、运河和高速公路,是大西洋到地中海的陆上便捷之路。
人口增长缓慢 法国人口为5 672万(1991年),其中法兰西人约占90%,此外还有布列塔尼人、巴斯克人和科西嘉人等少数民族。法语为通用语言,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8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此外还有20%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其它宗教。
法国的人口增长过程独特。历史上法国曾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14世纪初人口已达1600万,占欧洲总人口的 1/6以上。由于国内长时期政治动乱、连年战争和“民法典”中规定必须平分遗产等多种原因,1760年前后,法国成为世界第一个人口出生率开始趋于下降的国家,比欧洲其它国家早半个世纪。世界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各国人口的增长,而法国却人口增长缓慢。1750~1900年150年间,法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不到3.7‰。本世纪30年代,人口的出生率降到15.5‰,以至好多年人口的死亡率大于人口的出生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高出生率时期,其出生率高于邻近国家,近40多年来,虽然人口的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趋于下降,但由于政府大力鼓励生育,其下降速度比多数欧洲国家缓慢。1990年法国的人口出生率为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由于长期人口增长缓慢,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走向老龄化的国家。现65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人口的13.3%。劳动力资源缺乏,后备力量不足,是法国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的问题。当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人口相对过剩,大量人口向新大陆移民时期,法国却是个人口净移入国家。据统计,1800~1975年进入法国的净移民达822万,约相当这175年中人口自然增长数的一半。现法国境内有100多个国家的约500万移民。他们主要来自欧洲共同体和北非国家。这些外国移民大多从事法国人不愿从事的行业,且工资低廉,每当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增加时,大量的外籍工人与众多的失业人口并存,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与大多数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法国人口密度不高,为每平方公里102.8人。但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塞纳河口到罗讷河口一线以东地区,面积占全国45%,却集中了全国2/3以上的人口。巴黎地区人口密集,人口密度超过 750人/平方公里,其中巴黎市区人口密度高达 20495人/平方公里(1990年)。而法国中部地区人口密度低于50人/平方公里,东南部阿尔卑斯山区则低于 20人/平方公里。
法国是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4%,且多中、小城镇。全国3万多个城镇中,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仅33个。仅巴黎市人口超过100万,为215.2万(1990年)。包括周围郊区在内,大巴黎人口 906万(1990年),占全国人口 1/6,城市首位度居发达国家首位。这种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主要是由于法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是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巴黎一直作为政治中心,使全国的权力、财富、文化活动和人口都集中于此;产业革命时期,第一、二次产业革命均以巴黎为中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增长迅速;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工业、第三产业进一步向巴黎集中,使其收入水平与就业机会大大高于其它地区,致使全国人口大量拥入巴黎。60年代末以后,巴黎地区开始成为人口净移出区,但仍为全国人口高度密集地区。
优越的自然环境法国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不大,地势起伏和缓。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海拔25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3/5以上。丘陵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1/5。平原自北向西南延伸,属西欧平原一部分。中北部的巴黎盆地是全国最大的平原,底部地势低平,土壤肥沃,边缘环绕着海拔300米左右的丘陵,其东部边缘为海拔250~500米的洛林高原,盆地西南部与卢瓦尔河平原相连。法国西南部的阿基坦盆地,亦称加龙河平原,呈三角形,向比斯开湾敞开。西部的布列塔尼半岛和诺曼底半岛地势波状起伏,分布着海拔100~300米的阿摩里卡丘陵和诺曼底丘陵。山地、高原分布在南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 1/5,其中海拔2 000米以上的高山,仅古1.5%。中南部古老的中央高原,平均海拔700米,为一断块高地。西南部与西班牙、安道尔交界地带,横亘着海拔2 000米左右的比利牛斯山脉。东南部是全国地势最高的地区,阿尔卑斯山脉纵贯法国与意大利边境地带,海拔在3 000米左右,其中的勃朗峰,海拔4 807米,为两国最高点。
法国地处北纬42°~51°的中纬地带,西面向大西洋敞开,受海洋影响显著,比同纬度地区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在1~14℃之间,1月平均气温为0~10℃,7月为15~25℃。降水适中,年降水量在600~1000毫米之间,山地迎风坡可达1000~2 000毫米。各地气候差异显著,可分为4种气候类型。布列塔尼半岛与诺曼底半岛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沿岸地区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阿基坦盆地也具较明显的地中海气候特征。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地区属高山气候。其余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向温带大陆性过渡型气候,自西向东大陆性气候特征逐渐增强,东北部地区已略具大陆性气候特征,如阿尔萨斯地区冬季较冷,1月气温已达0℃;夏季较热,7月气温可达20℃,气温的年较差较大,且夏季多雨。
法国具有较大而完整的水系。河流多发源于中央高原,向西、西北流,注入大西洋。塞纳河是法国北部的大河,横贯巴黎盆地,3/4干流可通航。卢瓦尔河为法国第一长河,全长1020公里,上游穿过中央高原,水能资源丰富;下游流经卢瓦尔河平原,除夏季枯水期外,可通航。罗讷河发源于瑞士,经莱芒湖(日内瓦湖),进入法国,穿过阿尔卑斯山与中央高原间的谷地,注入地中海。左岸的支流发源于多雨的阿尔卑斯山区,水量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约占全国水能资源的1/2。由于河网密集,地势平坦,各河流间都有运河相通,构成以巴黎为中心的内河航运网。
法国平原广阔,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降水适中,季节分配均匀,大部分地区不需要灌溉,非常适宜耕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达1800多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3,是欧共体中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西北部丘陵、中央高原及山地地区,降水充沛,多汁牧草生长茂盛,利于畜牧业的发展,草场面积近12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1/5以上。西南部沿海、东北部孚日山和洛林高原等地区,有大片阔叶林;阿尔卑斯山区与比利牛斯山区森林茂密。全国林地面积近15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27%。法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的多种经营和种植业、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