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及其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的综合概念。因此,它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尺度。关于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西方学者一般归结为资源、经济、军事、心理4大要素;而日本学者则把国力分为国际贡献能力、国民生产能力、对外强制能力3个方面。我国学者一般认为,综合国力构成包括:(1)地理环境、人口、自然资源、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国民凝聚力在内的生存力;(2)社会、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能力;(3)国家战略目标、国家意志、政治制度、政府素质、调整改革能力在内的协同能力。上述三方面能力的有机结合,即是该国的综合国力。
如何测算和评价综合国力,特别是对综合国力进行量化分析和测定是一大难题,美国乔治敦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R·S·克莱因(R·S· CLine)博士于80年代初提出的“国力方程”在国际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为各国专家所关注。他对综合国力的评估方法,在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评估和测算综合国力时,颇有参考价值。他对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是将各种数据采用标准记分的方式进行合成。其“国力方程”表达式如下:
Pp=(C+E+M)(S+W)
式中:Pp为综合国力;C为基本实体,即人口加领土;E为经济实力;M为军事实力;S为战略目标;W为追求战略目标的意志。
下面我们对“国力方程”作简要介绍,并应用“国力方程”对我国的综合国力进行评估。
(一)关于基本实体的评估。克莱因假定,基本实体 C=人口+领土,二者最高分均为50分,合计为100分。他认为,人口在1 500万以下的国家是难以跨入世界强国行列的,因而他只计算了1978年人口超过5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500美元时,人口得分减半,即得25分,中国和印度均为此类国家。在接领土面积大小计算国力时,还要考虑耕地占领土面积的比例,领土所处的战略位置及资源的拥有量等情况来增减分数。
(二)关于经济实力的评估。克莱因认为,经济实力是一国满足人民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基础,他以国民生产总值、能源、重要的关键性矿产资源、工业能力、食品生产和对外贸易6方面的指标表示,总计最高分为200分,其中国民生产总值为100分,后五个方面各占20分。
(三)关于军事实力的评估。克莱因将一国的军事实力分为战略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两部分,各自最高得分为100分,总得分200分。考虑到某些国家的军事费用占GNP的比例较高,适当另加4-10分,如以色列、伊拉克、前苏联、中国等。在非核力量的评估方面,还要考虑到达战略需要地点的能力,主要包括海运、空运及其后勤补给能力等。据此,一国的非核力量应乘以一个战略到达系数,美国的系数最高。
以上是“国力方程”前三项(C+E+M)的评估结果。后两项(S+W)按克莱因的解释,S为战略目标,W表示一个国家实现战略目标的意志及人民支持政府的国防和外交政策的程度。然而,如何将(S+W)量化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克莱因假定在一般情况下S=W=0.5,即S+W=1,在实际测算时,有些国家超过了1,其原因没有解释。
克莱因用其“国力方程”计算的各国综合国力(1978年前10名)的得分顺序如下(见表4-3):
表4-3 克莱因综合国力得分前10名国家排序
按照克莱因的“国力方程”评估,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基本实体(人口+领土)测算的中国国力,位于前苏联、美国、巴西之后,位居世界第4位;以经济实力测算的中国国力,次于美国、前苏联、前西德、法国、加拿大、日本,居世界第7位;以军事实力计算的国力,仅次于前苏联、美国,是世界第三军事大国;以基本实体、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加总之后计算的国力,也仅次于前苏联、美国,居世界第3位;以国力方程最终评估的综合国力,排在前苏联、美、巴(西)、前西德、日、澳之后,居世界第7位。克莱因的测算方法,指标体系及其所得出的结论,尽管对其评说不一,但仍可供人们参考,以开拓研究国力评价的思路。
对于克莱因的国力方程,可有以下几点可资借鉴:(1)从基本国情的某一侧面出发,评价一国的综合国力,是国力方程的一个重要特点;(2)从多层次、综合性的角度,力求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从而大大降低了仅从单一层次(如只用GNP指标)评价综合国力的失真度;(3)无论是从单一层次测算一国国力,还是从单一层次到多层次评价国力的综合过程,不是简单的算术之和,而应在考虑技术因素、结构因素和某些社会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量化系数进行评估,这样才能明显提高评价一国综合国力的近似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