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经济起飞中的泰国

时间:2011-02-08  归属:世界经济地理

经济的高速增长  泰国旧名暹罗,位于中南半岛中部,面积5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880万(1991年)。泰国过去长期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以稻谷为主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优势,总的生产力水平是十分低下的。

自50年代起,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泰国在保持政治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一方面抓住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机遇,更深更广地参与国际劳工分工,并积极吸引外资;另一方面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坚持走农业多样化和分阶段工业化的道路,从而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在1965~1980年间增长1.88倍的基础上,1980~1989年间又增长了0.88倍,成为80年代仅次于阿曼、博茨瓦纳、中国、韩国、不丹和香港的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被国际经济学界认为很有可能成为亚洲的一条新“小龙”。

按具有可比性的1989年现值国际美元计算,泰国人均GDP已达4190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0.2%(1985年尚仅为16.0%),波兰的84.1%或韩国的62.4%,比印度已超出3.3倍,比菲律宾也超出将近1倍。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认为泰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已经开始起飞。这无疑表明泰国长期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已取得显著成效,而与80年代中后期滚滚流入的巨额外资亦有着密切关系。据统计,80年代泰国是世界上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仅1988~1990的三年合计即达50.5亿美元,大大超过印度尼西亚(22.2亿美

表5-14 1980~1989年间经济增长率(%)

 

元)和菲律宾(20.3亿美元)。为经济起飞注入了强有力的推进剂。

外资的激增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1)80年代中期,日本和“四小龙”经长期高速发展后,积累起巨额资本,日本和台湾(省)外汇储备已高居世界前两位,而其内部投资渐趋饱和,盈利率低于国外;由于货币不断升值,出口受到影响,又增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急需向外输出资本,以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

(2)“四小”“成龙”后劳动成本急升,地价大涨,环境保护的压力也增大,再加上它们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迫切要进行产业的升级换代,这些都要求将劳动密集的低产出部门向外转移。

(3)随着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日本以及从1989年起不再享受美国“普惠制”待遇的“四小龙”纷纷将一部分面向欧美市场的制造业向仍享有贸易优惠待遇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4)日本为面向21世纪,要实现以自己为中心,“四小龙”为中间环节,东盟国家为外围的“雁行分工战略”,而向外进行“布局性投资”。

在上述背景下,泰国格外受到外资青睐,这和它所具有的一系列有利因素是分不开的。

(1)与其他东亚国家相比,泰国政局长期稳定,民族关系相对融洽,异教共存,尤其是较妥善地处理了与华人的关系,没有发生其他国家先后出现过的排华风波,故投资风险较小,对庞大的国际华人资本有较强的吸引力。

(2)外资政策优惠,且国内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完全开放。

(3)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基础雄厚,劳动力不仅数量充足,而且文盲率很低,其工资水平在东盟国家里亦处在中下游。

(4)经过多年发展,泰国已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不仅形成了可观的国内消费市场,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亦已初具规模(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把泰国作为重要后勤基地,在机场、港口、公路、通讯网上留下了一笔不小的“遗产”)。

工业化的两个阶段  泰国经济能够开始起飞,工业化的不断分阶段推进起了关键作用。1965~1989年间,泰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9倍,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期内尽管农业发展也不慢,但全国经济结构还是发生了巨大变化。 1979年泰国工业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产值,1985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第一次占全国出口总额半数以上。这对一个过去典型的单一农业经济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历史性的突破。

泰国的工业化迄今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从1954年《鼓励工业发展法案》公布开始,到1972年结束。其基本内容就是对原先直接出口的各类初级产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提高附加值,然后再出口;同时对原先依赖进口的日用工业品则尽量由国内生产来替代。所发展的工业部门以碾米、食品、饮料、纺织、印染等为主,日用五金、汽车拖拉机零配件、造纸、陶瓷、水泥等也有一定规模,总的说来,轻工业占了很大比重。

第二个阶段是发展出口导向工业,从1972年到现在。前一阶段的发展,使泰国在工业化上迈出了第一步,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但到60年代末,进口替代部门的发展因国内市场渐趋饱和而达到极限,它们的发展虽减少部分日用工业品的

表5-15泰国GDP的构成(%)

 

进口,却增大了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及某些原材料的进口,国际收支并未得到改善。在这种形势下,泰国遂改变工业化发展战略,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重点一是本国出口初级产品的加工,二是国际市场上需要的多种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上述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泰国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节节上升:1965年为0.26%,1980年为0.34%,1990年已达0.70%。同期内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由92%降至42%,表明工业制成品已占据优势。其中特别要指出的是,有7种制成品对上述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它们是纺织品、珠宝、集成电路、鱼罐头、家俱、塑料制品和人造花,1965年它们在出口总额中比重尚极微,而1980年已达15%,1990年则超过30%。

伴随着以上进程,泰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为经济的进一步起飞奠定了基础。

工业布局的调整  80年代以前,工业合理布局的问题在泰国未引起重视,全国大部分工业都集中在首都曼谷及其毗邻地区,广大边远地区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上述布局特点不仅加大了地区差异,还使得曼谷地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地面沉降日趋严重。面对此种形势,泰国政府开始重视工业合理布局问题,并在第4个五年计划(1977~1981)中首次提出区域扩散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

(1)大幅度提高曼谷地价,通过级差地租的使用来促使工业投资向外转移。

(2)在曼谷外围设立一批新开发区,鼓励其工业投资。在广大边远地区确定清迈、呵叻、普吉等9个城市为区域经济增长中心,以带动农村工业,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3)实行具有地区差异的投资优惠办法,把曼谷和郊区列为一类地区,区内企业不减免进口关税和公司所得税。曼谷外围列为二类地区,其进口关税减免一半,公司所得税免征3年。国内其他地区列为三类地区,进口关税全免,公司所得税免征5年,5年后收缴纳50%。

(4)实施具有战略性的三大新区域的开发计划,这是泰国为促进工业合理布局,并面向国家未来的发展而采取的大动作。共包括三项:

第一项是“黄金东海岸开发计划”。开发区位于泰国东南沿海,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160万,距曼谷100多公里。将用20年时间把该区建设成以重化工业为主,并包括轻工业、水产养植和高产出农业等部门的综合经济区。至90年代初巨大的连差挽深水新港(12万吨级)、沙塔西港、是拉差临海工业基地以及一大批基础设施已经建成。

第二项是“绿色东北计划”目的在于把贫穷的东北部农村建设成现代化农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并举的新型经济区,重点工业部门是食品、木材加工、珠宝首饰、建筑材料和纺织业。

第三项是“南部经济桥计划”,意在开发克拉地峡附近伸向马来半岛的狭长地带,过去这里工业十分薄弱。计划要点是在半岛东海岸的卡农和西海岸的甲米分别兴建深水大港,并建设大型炼油厂和石油化工厂;两地之间铺设输油管并建设高速铁路和公路,从而架起一座横跨半岛的“陆桥”。上述输油管运力达1年5000万吨,可分流目前马六甲海峡运量的1/5。该计划完成后,南部的面貌将发生巨大变化。

农业的发展及其生产结构的多样化  泰国过去一直是个典型的农业国,直到现在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80%。根据这一基本国情,该国在发展中不是单纯追求实现工业化,而是一贯重视农业,提出了要成为“新兴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国”的口号。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表现一是农业总产量和出口量的迅速增长;二是农业结构的多样化,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形成的单一稻米经济。

1960~1990年间,泰国人均农业产值增长约0.5倍,而世界平均仅0.2倍。泰国农业生产以及许多农产品产量占世界的比重都显著提高,尤其值得指出的是1991年泰国天然橡胶产量超过了一向独占鳌头的马来西亚,第一次跃居世界首位。在农产品出口上,泰国在世界上也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不仅稻米多年位居魁首,天然橡胶、木薯、玉米、糖、麻类、热带水果和水产品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产品(不包括林产品和水产品)目前每年净出口额约达40亿美元,在亚洲国家中遥居首位,其中食品净出口约30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里则为首屈一指。农业的兴旺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年挣得的巨额外汇收入为工业化积累了宝贵的资金。

在泰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其部门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长期形成的单一性已不复存在。

过去,稻谷生产在泰国的国民经济中长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耕地总面积、种植业总产值和全国商品出口总额中均占到50~60%,甚至更多;而其他农业部门除橡胶外,规模都不大,商品意义则更小。自50年代中期以来,上述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一是畜牧业和渔业发展迅速,1951年它们的产值合计只相当于种植业的16%,1984年已增至23%,后者在全国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因此由77%下降为72%。其二是稻谷的生产虽然一直在稳步增长,而且同其他国家相比,其速度并不慢,但它在种植业产值中的比重却由50%以上降至30%。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多种新兴出口作物的蓬勃发展,它们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稻谷和橡胶,其中玉米、木薯、甘蔗和菠萝尤为引人注目,而成为泰国农业中四颗耀眼的新星。

玉米——过去在泰国种植甚少,从50年代后期起,有几个外来因素促进了泰国玉米的大发展,即日本贸易公司针对本国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开始大量进口泰国玉米作为发展畜牧业的饲料,美国出于干涉印度支那的军事目的在泰国广筑公路,客观上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以及从美国引进高产玉米良种。此外,稻谷价格偏低也促使农民改种玉米。在上述背景下,广大农民争先恐后地发展玉米生产。增长之猛,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泰国玉米年产量的60%供出口,已成为本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出口量在世界各国中居第5位。

木薯——是一种投资少、种植易又适合泰国热带季风气候的农作物,但过去泰国农民没有消费木薯的习惯,因此种植很少。从50年代后半期后,国外市场对木薯产品(淀粉、薯块和碎片)需求大增,才刺激了泰国木薯生产的发展。近年其产量比1950年增长约80倍,产量中绝大部分均提供出口,已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木薯产品出口国,其中木薯淀粉独占世界市场90%,出口额已屡屡超过稻米。

表5-16 泰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的发展

 

菠萝——为泰国最主要的水果。过去产量不大,绝大部分供本国消费,出口极少。 1957年以后,由于政府的鼓励以及美国提供的援助,生产才有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菠萝罐头的出口已独占世界40%以上。

甘蔗——同玉米、木薯不同,甘蔗在泰国不是新近发展的,而是已有悠久种植历史,但其大发展,使蔗糖成为一项重要的出口商品却是50年代以后的事。目前全国甘蔗产量比1950年增长了120倍,糖出口量已占世界1/9。

除以上四大新兴出口作物外,泰国近30年来发展速度显著超过稻谷的农作物还有大豆、杂豆、花生、槿麻、香蕉、烟草、高粱、棉花等,它们也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出口贸易的多样化。

泰国农业生产走向多样化,虽然不同作物有其具体情况,但总的说来是由以下几个基本因素推动的。

(1)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从以上对四种新兴作物的分析来看,它们在近30年来的大发展,差不多全是由于出口需求的刺激,因此出口比重都特别高,其中蔗糖和槿麻为70%左右,木薯更达到90%,对比之下,稻米供出口的仅占20%。在泰国的各种出口农产品中,除橡胶、谨麻等少数几种,大部分皆为食品。在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食品供应趋于紧张的情况下,泰国发展成为少数几个主要食品输出国之一,这对它的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稳固的基础。此外,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既是多样化的,又是多变的,出口上的竞争也是经常的,这就要求面向出口的农业生产应该灵活多样。典型的如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日本人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不再满足于过去米饭加酱汤的饮食了,而对肉、乳、蛋、果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泰国于是立即大规模发展玉米生产,此后一直是日本稳定的饲料供应地。又如70年代初,孟加拉国获得独立期间,政局动荡,黄麻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泰国马上“乘虚而入”,大力发展代替黄麻的槿麻,结果在世界市场上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泰国形成了一批能够打得出去、站得住脚的“拳头”出口产品, 1985年泰国出口大米406万吨,木薯产品709万吨,橡胶69万吨,玉米275万吨,蔗糖187万吨,在世界各国中分列第1、1、3、5、5位,共创汇约24亿美元。这就清楚反映出出口因素对农业多样化的影响。相反,如果不敢于、也不善于投入国际竞争,只是满足于小生产基础上的封闭式自然经济,肯定不会有强大生命力的。

(2)因地制宜,追求最大经济效益。泰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赢利的大小是调节整个经济结构包括种植业内部结构的最强有力的“指挥棒”,而赢利是由市场需求、生产成本、销售环节、税收或财政补贴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制约的,只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就可以通过调整部门结构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泰国的情况看,虽然稻米出口量很大,但稻谷生产水平并不高,其单位面积产量大大低于邻国就说明了这一点;再加上长期实行大米出口贴价制度,即把国际价格超过国内价格的差额收归国库,都造成稻谷生产的经济效益偏低。此外,发展种稻要开辟水田,与旱作的玉米、木薯、模麻相比,生产成本又偏高。根据70年代中期的资料,稻谷单位种植面积上扣除生产成本后的纯收益只相当于模麻的73%,玉米的26%,木薯的13%或甘蔗的9%,差距是巨大的。泰国农业结构的多样化显然与此有密切的联系。

(3)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总的经济形势的影响。从50年代中后期起,泰国稻谷生产及其出口贸易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从国内来看,收益过低影响了农民种稻的积极性,政府为外汇收入计,又不愿意取消大米出口贴价制度。就自然条件而言,水肥条件较好的平原和河谷地带差不多都开辟为稻田了,再要发展稻田只能到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的丘陵和高原上去,那里投资大,收益却低,不如种植旱作合算。而在国际上,稻米贸易起伏很大,出口价格屡屡暴跌,如1971年竟比1976年剧减了60%。稻谷收入的减少,出口市场的停滞,农村劳动力受贫穷驱使大量外流,成为泰国社会中的突出问题。这使得政府痛感一定要扭转单一稻米经济的被动局面,因而对农业的多样化一直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在连续几个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中,都把“从传统稻作农业向多样化农业发展”列为优先目标,想以此来改善农村乃至全国的经济状况。为此泰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向农民提供优惠货款,规定农产品收购保障价格,引进外国良种,发展农村交通,加强水利建设等,对农业的多样化起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泰国轻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多种农业原料提出越来越大的需求,也有利于多部门农业的发展。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过去几十年,尤其是过去10年中,泰国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发展速度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国家的整个面貌与40年前相比,已发生了极大变化。说泰国经济已开始起飞,不久可望成为一条新的“小龙”,这显然是有根据的。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泰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不能加以妥善解决,势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踏上新的台阶。

(1)人口科技和文化素质不高。因受佛教影响,泰国文盲率很低,但中等和高等教育很落后,中学入学率即使在发展中国家里也处在下游。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尤为短缺。本国独立的科研能力极为薄弱。11~14岁的少年中有近1/4在工厂里当童工。毫无疑问,在眼前的繁荣里存在着严重的远忧,长此以往,要成为一条真正的“龙”恐怕很难。

(2)曼谷地区工商业集中程度迄今仍然过高,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的矛盾十分尖锐。此外,地区经济水平的差距日渐拉大,贫富严重不均。

(3)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剧减,水土流失严重,泰国国王1989年曾指出,若这一问题不解决,90年代可能不得不进口饮用水。此外,由于毒品和色情业的泛滥,致使艾滋病逐渐蔓延,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大害。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泰国经济起飞
  • 上一篇:越南
  • 下一篇:马来亚“胶锡地带”地理透视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