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藉劳工大量涌入的社会经济背景 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波斯湾(以下简称海湾)地区石油产量和出口量激增。巨额石油收入带动了经济的全面起飞,其发展速度之快在世界范围内亦属罕见,如1965~1983年间,按可比口径沙特阿拉伯的国民生产总值猛增了4.2倍,阿曼更达到5.3倍。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遇到一个普遍问题便是人口状况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很不适应。尤是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和阿曼这6个“海湾合作委员会”的成员国,过去一直是地广人稀的沙漠之国,1950年沙特阿拉伯人口为489万,而其余5国合计仅81万,从而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严重匾乏。此外,由于经济长期落后,许多居民仍维持着中世纪的游牧生活方式,其劳动素养也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以上背景下,外籍劳工纷纷涌入海湾地区,1977年在海湾6国的总人数已达到197.9万,1985年又进一步猛增到514.7万,使海湾地区崛起为与西欧、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劳务市场之一。而与西欧、北美显著不同的是,海湾地区的外籍劳工在数量上已大大超过本国公民,在劳动力总数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该比重在沙特阿拉伯为71%,在科威特和卡塔尔都大于80%,而在阿联酋竟高达91%,这种现象在世界上大概也是绝无仅有的。
表5-27 几个对海湾地区劳务输出国的劳工侨汇(净数:百万美元)
表5-28 1960~1990年间海湾6国人口的发展(万人)
外籍劳工的来源及其影响 海湾6国外籍劳工主要有三大来源:(1)南亚国家,占总数43%。其中印度为22%,巴基斯坦为41%,是最大的两个来源国。(2)阿拉伯国家占30%,以埃及、巴勒斯坦和约旦为主。(3)东亚地区和东南亚国家,以韩国、菲律宾、泰国为主。6国之间在劳工来源构成上也有一定差异,沙特阿拉伯是三大来源成鼎足之势,科威特是阿拉伯和南亚两大来源平分秋色,其余4国则均以南亚占绝对优势。
对于上述各输出劳工的国家来说,每年从中挣得了巨额外汇收入,并减轻了本国的就业压力,对经济发展是很有利的。
表5-29 海湾6国外籍劳工人数(万)
*初步数字
外籍劳工的大量涌入,促成了海湾地区人口的高速增长, 6国总人口从1960年的514.9万猛增到1990年的2041.8万, 30年中增长达3倍,而西亚其他国家仅增长1.2倍。
外籍劳工在海湾国家广泛从事各种行业的经济活动,其中服务业和建筑业尤为突出,在总人数中均占到将近30%。制造业和农业次之,分别约占10%。外籍劳工在海湾国家所起的作用虽大,但毕竟只是按合同输入的雇佣劳动力,没有也不可能在经济生活中起真正的主导作用。如1985年科威特输入的外籍劳工中,工人和服务人员合计占75%,技术人员占15%,职员占9%,中下层管理人员占1%,就说明了这一点。
海湾劳务市场的新形势 进入80年代尤其是1983年以后,海湾地区输入外籍劳工的规模明显减小,如科威特1983年输入8.6万人,随后几年均减少了一半以上;巴林1984年输入3.4万人,此后几年也减少了大约五分之一,导致这一变化的基本原因有两点:一是海湾6国经多年高速增殖后,人口基数显著扩大(阿联酋的人口在1950~1983年竟猛增了16.2倍),劳动力增长也较多。二是世界石油市场发生剧变,收入大幅度下降也减少了劳务进口。目前据有关专家预测,海湾6国的外籍劳工数今后将趋于萎缩,1990年比1985年即减少了大约18%,其中沙特阿拉伯降幅可接近20%。
外籍劳工的输出国多年来一直在分享石油繁荣的好处,在近年劳务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各输出国之间竞争开始加剧,巴基斯坦已于1986年宣布把输出劳工的工资降低15%,孟加拉国则宣布降低20%,目的都为了保持本国在海湾劳务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劳工输入量的减少还导致了非法入境或逾期不归者人数的激增,仅在科威特1987年即多达10万人,从而形成了一个逐渐膨胀的灰色劳务市场,对正常的劳工输入已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90年代初海湾战争的爆发,对海湾劳务市场产生极大影响。战争中大批外籍劳工仓促撤退,有关输出国因此蒙受了重大的损失。战后,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因财政状况显著恶化,已决定减少对外籍劳工的依赖,为此拟订了一系列培训计划,努力推进劳动队伍的本国化。科威特为减少外籍劳工流入作出了新规定,对已流入者发放一定期限的居住许可证,并相应证税。可以认为,海湾劳务市场的鼎盛之期已经成为过去,很可能是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