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板块碰撞与高原的崛起
按照板块学说的观点,青藏高
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并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大约在2 亿多年
前,南方的冈瓦纳古陆破裂成了许多块体,各个块体向不同的方向漂移,裂
口被拉开、扩大,随后逐渐形成海洋,印度洋就是这样开始形成的。其中的
一块叫做印度板块,它浮在洋底之上向北漂移。大约从一亿年前后的白垩纪
中期开始,由于印度洋洋底的扩张速度加快,使印度板块迅速往北推移,并
且在现今的雅鲁藏布江一带向下俯冲,插入欧亚大陆前缘的下面。正是由于
印度板块的继续向北漂移,发生了上面说过的特提斯海消失,大海变成了陆地,两个板块碰撞到一起了。地球上这次剧烈的沧海桑田的地壳大变动叫做
喜马拉雅运动。
从始新世到中新世,两个板块的陆壳相接并发生碰撞后,印度板块继续
向北移动,导致地壳的大规模缩短和加厚,南北两个板块的接触地带岩层发
生弯曲、破裂和隆起,形成了喜马拉雅山的雏形。在印度板块向北挤压的同
时,青藏北部的塔里木刚性地块也相对向南挤压,并俯冲插入到昆仑山之下。
这样,青藏地区被南北两个陆块所夹持,在其边缘出现了一系列巨大的断裂
带,形成了被断裂带所围限的巨大菱形断块的地质实体,确立了青藏高原这
一完整大地貌单元的轮廓。
喜马拉雅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升速度并不很快。直到1000 万年前的上
新世时期,青藏地区并不太高,一般在海拔1,000 米左右。只是到地质时期
的近代,即距今200—300 万年以来,原始高原受到南北两侧水平运动的侧向
压力,导致了垂直方向上的大幅度抬升。可见,包括喜马拉雅山在内的青藏
高原隆起抬升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巨大幅度的上升运动
只是水平运动派生的结果。垂向的断块运动成了新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青
藏地区由平均1,000 米左右急剧上升到平均海拔4,000 米的高原,表明青
藏高原是世界上独特的原生构造地貌单元。
青藏高原的隆起抬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急剧上升的阶段。第一阶段
从上新世末到第四纪初,高原上升了1,000 米左右,其结果是原始高原地貌
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原边缘河流切割作用加强,水系流路发生调整,一
些古湖被切割疏干;外流水系的主要河道基本定型。上升的第二阶段从早更
新世末开始,到结束时,高原的平均高度又上升了约1,000 米,高原山脉大
部分进入雪圈范围。随着中更新世冰期的来临,高原上发育了规模空前的冰
川。冰期以后是大湖时期,湖泊兴旺发展,河流切割更甚,某些河流溯源侵
蚀并袭夺其他河流。第三个急剧上升期从中更新世末开始,其结果又使高原
上升了约1,700 米。这个阶段,高原地形受到更强的切割,高山深谷地貌基
本定型。由于地势抬升,高大山系对气流的阻挡作用也趋明显,进一步改变
了高原大气环流,使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的地域分异逐渐确立,垂直变化与
水平差异交错复合,构成自然景观复杂而又显著的三度空间分异。
从距今约一万年前的全新世开始到现在,是青藏高原不断加速隆起,气
候逐渐向寒冷干旱方向发展的阶段。高温期以后的全新世晚期,高原进入新
冰川作用时期,东南部冰川有过几次较明显的前进。全新世以来,高原多年
冻土总趋势是处在退化之中,沼泽化草甸亦严重退化,而各种冰缘作用则形
成丰富多彩的冰缘地貌现象。高原上的湖泊在全新世中也在不断地退缩,有
的甚至干涸消失,盐、芒硝、硼砂等盐类矿物在广大湖区陆续形成。这里以
高原面为基准,高原内部寒冻风化和干旱化过程加强,导致山岭被蚀低,山
坡、谷坡在后退,谷地在拓宽和加积,表示着广大高原,特别是高原内部,继续经历着普遍强烈的夷平作用,地势有进一步向和缓方向发
展的趋势。
整个高原隆起抬升的构造运动是有地区差异的。如北部的柴达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