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46米和30米。由于此时各点均趋近于频率分配中的中间高度,即围绕着平均高度的中心部分频率数目增加(从有
序性的度量来说,微观数目有着显著的下降),于是较平缓的低起伏地表形态显现出来(图2-14d)。此时,频率分配中高点的值明显减少,并且从高度频率分配类型中(图2-15d),亦能找出其根源。这种现象揭示了坡面角度衰减的作用相对地变得重要,它对地表形态有序性增加的贡献,即可
D分别为92米和21米(图2-14e)。此时,带有中等高度的点的数目更为增加,也更加集中于频率分配的中心位置,与此相应度量有序性的微观数目亦将大大下降,于是一种更为有序的,趋于平坦整齐的地表形态,明显地出现在眼前。这是一种低地形起伏的剥蚀丘陵,并且逐渐地向准平原和平原过渡,地理熵值明显减小。以上所述的这种在地表形态上的连续改变,同斯川勒和舒姆所进行的数量分析十分类似,尽管所用的方法和概念的内容并不相同,但不影响对于实际问题的解析。因为,斯氏和舒氏的分析结果建立在野外实测基础之上,而以地理熵和有序性去进行分析的结果,则产生于计算机的模拟。
邻格点之间的平均梯度的变化去进行描述(在计算中,平均梯度的取点距离规定为25米)。由图2-16A看出,在模拟的早期阶段这种平均梯度随时间变
在早期阶段的贡献率小,而在后期阶段贡献率大。
一种更加清晰的表达方法,可以在图2-17中得到实现,即:一个正方形的取样面积内,所选择的剖面上地表高度的变化。
有这样大,平缓的程度(有序的程度)也显现出变化缓慢;但是d和e则不
米),但是在剖面的形状变化上,则明显地大一些,这说明在后期阶段,坡面角度衰减所引起的地表形态有序性增加,并占据了某种优势地位,如图2-16B(下部)所示的那样。
通过以上分析和计算机模拟,形成了一种比较清楚的思路,使
我们在认识地表形态有序性动态演化方面,有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逻辑依据。许多事例表明,当我们用有序性的概念去解析问题时,常常会得到更加深刻和更高层次的体会。而且这样作的结果,正如在第一章中曾经阐述的那样,使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更趋于统一、抽象和普适,能够带来某种有益的启示。同时,从地理熵和地理有序的概念出发,联系到物质、能量、信息的价值和功能,将会在更大范围内理解地理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