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A 状态B 状态C
(0.42 0.33 0.25)
也就是说,当一些时段过去之后,可以发现决策者对状态C只有1/4的兴趣,对于状态A则有42%的选择可能,而在状态B的选择上将有1/3的机会。
类似上述例子,在地理学研究的空间行为理论中是很常见的。这种概率转移的结果,即从先前的不稳定选择,最终达到均衡的稳定状态,正好反映了空间搜寻行为的基本特征,即一个决策者逐次地记录下其空间选择过程,并且一一列出每次进行决策的结果,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将会发现自己的行为,最终会固定在一个相当肯定的方式中,并且成为一个合理的,可以进行预测的空间行为选择模型。
上述模型的优点是相对简单,但与此相应的是这种模型也不可能考虑转移概率矩阵如何随着时间过程而变动的情形。而当我们真正考察空间行为的实际状况时,就能十分容易地发现这种转移概率本身是可变的和不稳定的,而且随着进行搜寻活动的人,在其过程中所经历的失败和成功的经验的累积,肯定将要触动或调整这个转移概率矩阵。我们也介绍了一些方法,对此种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但这势必将上述的模型复杂化。总之无论如何,搜寻过程的空间行为,再也不象以前那样完全处于一种不可知的状态之中。随着研究的进展,对于空间行为理论的揭示也会变得越来越深刻。
(六)“增强”条件下的空间行为
空间决策中的学习过程,经常可从新补充的信息或从其他途径所取得的经验中得到增强(reinforcement)。可以想象得出,搜寻者在搜寻阶段所作出的空间选择决策,其成功与失败的概率都是存在的。可以事先把问题处理得简单一些:即仅仅考虑在任何一个时段,对于一个决策者来说,只存在着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并且通常都把在这样条件下所作出的空间选择,表示成一个T字型的迷宫形式,如图14—13所示。
图14-13 两种方案下的空间选择形式
在图14-13中,如果决策者转向右方,则意味着失败或无任何报偿;而转向左方,则可以带来成功或受益。我们当然知道,报偿或受益本身必将增强搜寻者更加转向左方的决策,于是在下一个即将来临的时段,采取向左方的方案,就可望出现更多的重复。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实例来加以印证:一个农场主正在思考到附近两个市场中的哪一个去出售其农产品,由于运输能力和人力等各种原因,他每次只能把农产品运往其中的一个市场。在初始时刻,他只有极少的有关两个市场A和B的知识和经验,当然也不会知道产品的获利或赔钱的情况,于是他只能在市场A与市场B之间进行随机的搜寻,并采取相应于这种状况的空间行为。当这种过程延续进行时,如果某一个市场能经常给予他以较多的收益,那么他的空间行为将可以增强,并且逐渐地趋向于一个固定的方式。
与此相反,在市场价格不断波动的情况下,他所选择的市场将只能部分地增强他的行为。面对着两个可供选择的市场,这个农场主还须具有组织和评价他过去所得经验的能力。这些过去的经验,有可能使他获得市场价格变动的信息。当吸取了这些之后,他便能够试图估算出取得最大盈利的机会。这样一来,他所作出的决策就决不象上述的T字型那样单纯了。
(七)空间区位决策的实质
对空间区位问题的决策,存在完全对立意见的状况,是十分普遍的。许多关于商业网点的配置、工业基地的选址、道路修建的定线等区位问题,都会遇到这种完全对立的情况,而最终都需要进行空间的区位裁决。因而,区位决策的实质就是对所表现的各种对立观点的最终妥协。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主持者知道,不管新的路线选在哪里,都一定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反对意见。从根本上看,这可能归结于地理空间在事实上的不纯或不均衡性,因而作为空间上不纯的代表,人们自然会表达各种对立的意见。最后的方案只能是在对立观点上的折衷,即对持工程观点的最小成本路线和对持方便有利观点(主张高速公路应当弯曲地通过每一个要求它经过的地点)的高成本路线之间的折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