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冲突和经济地理空间格局中的不平等问题,70年代,人文地理研究中开始关注诸如贫困、饥饿、犯罪、种族歧视、社会服务等福利问题。这种思想在经济地理学中也反映出来。以在国际学术界颇具影响的《工业区位:经济地理分析》为例。该书在工业区位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章中专列一节,讨论工业区位对福利的影响问题。
(一)工业区位的福利影响分析
工业区位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既包括有利的一面,也包括不利的一面。前者如工厂建立带来就业扩大、收入上升和财富增加等;后者如工厂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打破当地居民原来的生活方式等。同理,工厂的关闭会使其以上的积极影响走向反面;但其负面影响并不会因工厂关闭而立即消失。
工业区位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在空间上符合“距离衰减效应”,即影响程度随着距原点的距离之增加而减少。象空气污染和噪声这样的自然环境影响的“距离衰减效应’可能比较规则,而经济或社会影响情况下的效应多不规则。随着工厂区位的变化,影响量可根据其扩展效应的特点而变化,而这种特点与人口的性质、密度等有关。
考虑社会福利因素,工厂的最佳区位应该位于总的净正效益最大处。为进行净效益分析,必须引入外部性(externalities)概念,即经济活动产生的而价格机制并不包含的利润和成本,也被称做外部效应和邻舍效应(neighbourhood effects)。有利的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等,不利的外部性包括外部不经济、溢漏效应等。这里主要讨论不利的外部性。如空气污染和噪声应该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但却并没有在产品的价格中反映出来。这样,便使得有些地区有些人比另一些地区另一些人承担更多的外部成本(或获取更多的利润),或者说有些人将自己应该承担的成本转嫁于他人,这显然是不公平的①。从社会福利观点,地理学家就要关注可产生巨大外部性的工业区位所引起的冲突问题。
为了便于量度社会福利,史密斯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该函数简化地表示了各种来源的各种社会福利。设福利的总水平为W,大众消费或体验的好处或坏处为X,则:
W=f(X1,X2,…,Xm) (14-1)
这里,共有m个好处或坏处。在实际应用中,好处用正号表示,坏处用负号表示。根据情况可给X以不同权重。
社会福利也可用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所体验的满足或效用(U)函数来表达。同样,假设个人或群体体验的好处或坏处有m种,每种体验结果为x,则效用函数:
U=f(x1,x2,…,xm) (14-2)
假设共计k个个人和群体,则总福利为:
W=f(U1,U2,…,Uk) (14-3)
该式为(14-1)式另一种表达形式,用于描述个人或群体对好处或坏处的综合体验。
福利也可以从区域分布来考虑。这样,如果S是一特定地域(区域、城市或小居民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则社会福利函数可改写为:
W=f(S1,S2,…,Sn) (14-4)
这里,考虑了n个地域。S的大小可以作为好处或坏处的函数(如式14-1中用S替代W);也可作为个人或群体的分布函数(如式14-2中用S替代U)。
社会福利函数三个表达式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作为工业影响的一般公式来使用。这样,新工厂的建立或原有工厂关闭的影响,可以由产生的好处和坏处的具体数量,个人或群体的福利分布以及其空间分布结果来确定。最一般意义的福利影响是将以上三方面结合考虑,以确定从相关经济活动(工业区位)中,谁在何处得到什么。
(二)福利理论在区域工业规划中的应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最佳的工业区位即为其净福利影响最大的区位,以此作为区域工业规划的原则,以下用图解分析形式,对一假想的地区进行应用案例研究①。
假定所规划地区有两个区域(a,b)。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配置每个区域的工业,可使总福利最大?
根据式14-4,整个地区的社会福利为:
W=f(Sa,Sb) (14-5)
式中,S可以用多种指标表示,比如它可以是工业总产值、收入分布系数、失业水平和不利(负)外部性的综合值,它还可以是多种经济和社会条件数据指标的综合指标。为简单说明起见,这里假设S为区域人均收入(当然,这种收入可以被理解为广泛含义上的)。
现在,假定b区为萧条区,社会准则(或规划者的意图)是发展规划应偏重于b区。由此,社会福利函数可具体化为:
W=Ya+2Yb (14-6)
式中,Y指区域人均收入。b区人均收入系数为2表明该区的收入增加将会带来2倍于a区的福利值。换句话说,要使社会福利W增加同样数值,a区的收入增长应是b区的2倍才能达到。
假设工业发展总量已定。可首先考虑两种区位战略:①所有投资均在b区;②所有投资均在a区。用区域投入-产出方法和乘数效应可以估算每种战略对区域收入的影响。假设计算结果为:规划①:Ya=1,Yb=2;规划②:Ya=2,Yb=1。即投资地区收入增长最快,但未投资地区由于区域之间的产业关联和投资地区收入的“滴漏”(leakage),收入也有所增长。
把以上结果代入福利函数(14-6),则两规划方案的相对可取性为:规划①:W=1+2×(2)=5;规划(2):W=2+2×(1)=4。显然,规划①可取,因为它比规划②增加更多的W。
图14-4为该问题的图解分析。两轴分别表示两区域收入的增量。斜线为根据社会福利函数决定的、与收入在区域间不同分配比例相联系的福利水平线。以上两种规划方案的图解结果在图中十分直观地显示出来。
现在让我们考虑第三种方案:每个区域各有一半投资。假定计算结果为:Ya=1.8,Yb=1.8;则规划③的社会福利为:W=1.8+2×(1.8)=5.4。
这个规划方案比①或②均可取。如图14-4所示,规划③位于比①或②更高的福利水平线上。
事实上,上述三种规划方案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三个点。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所有可能工业规划方案所产生的区域收入分配值的连线,也被称作生产可能性边界线(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社会福利函数在图上表现为一簇福利等值线,它形象代表了不同生产结果的社会偏好。在图中,福利最大的生产配置是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与最大福利等值线相切处。福利等值线是直线(图14-4)还是曲线,取决于区域间分配方案的实际权衡关系;而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形状则取决于影响特定空间投资战略收入状况的技术条件①。
--------------------------------------------------------------------------------
① 比如,一家造纸厂在生产中排放污水到周围地区,由于水质污染,这些地区的居民承担了一部分生产纸张的成本,而纸张消费者将他们应该承担的成本转嫁给非纸张消费者的当地居民。
① 本案例取自参考文献21,第382~385页
① 如在以上例子中,由于a、b区域的技术条件变化,可导致两区平均投资的收入变化。如果Ya和Yb=1.8,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便会与图14-4中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