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时间:2011-02-07  归属:经济地理学导论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产生与发展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与社会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过着十分简单的游牧渔猎生活,没有固定的居民点,当然也就无法创造出城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种植业从游牧渔业中脱离出来,从事种植业的人们渐渐摈弃了过去那种游荡的生活方式,选择合适的地点定居下来,这样在地域上便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种植业的出现,使农业生产率逐步提高,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产生了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因此,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大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们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寻求一些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利于交换的地点集中定居,以其手工产品与农牧民进行交换,从而在地域上出现了一种以产品交换为目的的新型居民点:城市。

世界各地的城市由于其产生的历史时代不同,区位地点各异,因而具有不同的起因。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周筑有围墙,用以防卫的军事据点;“市”则指交易市场,是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里人口渐多,也出现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市”便在“城”内或城郊出现,“城”与“市”逐渐结合为一个统一的聚合体——城市。在西方,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于旧一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原始城市是圣祠、泉水、村落、集市、堡垒等基本因素的复合体,这些复合体几乎都是由密闭的城墙严格封围着。王权制度出现使分散的村落经济向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四周以城墙圈围的城堡便在村庄之中出现。城墙的最初用途或许是军事上的防御,或许是宗教上的标明圣界范围。但不管怎样,这样的城堡出现是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品的剩余为前提的。

纵观世界各地城市的历史起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①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有了剩余;②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也就是说,当农业生产力创造的农产品,除了第一产业从业者及其家属所需的份额以外,出现了农产品的剩余时,城市的兴起才有可能;仅有农产品的剩余尚不足以导致城市的产生,还必须要有剩余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因此,早期的城市大多起源于农业发达的地区,如两河流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等。这一过程,可用下列简单框图表示:

现代城市,无论其职能、成份抑或形态,都已大大复杂化、多样化,城市拥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因而城市的定义也多种多样。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城市,都存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城市自产生至今已经历了5000多年的漫长历程。根据城市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功能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常将城市发展阶段划分为古代、近代及现代三个历史时期。

(一)古代城市发展时期

自城市产生至 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着统治地位,农业和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都很小。由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分工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因此,世界上首批城市诞生在那些具有比较有利的灌溉条件,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中下游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国等地区。

早期的城市不仅数量少、规模小,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城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及宗教等方面,以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为主的经济作用不太突出,最为明显的是军事防御职能。因此,中外的古城,不论是早期的孟菲斯城、卡洪城、乌尔城,还是后期建立的古罗马城、雅典城,其军事防御作用都非常突出,城市形态上都有坚固的城墙为共同特征。公元前5世纪到2世纪的古罗马时期是当时奴隶制的极盛时期,生产力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城市发展达到了早期城市发展的顶峰,出现了雅典、斯巴达、罗马等风糜一时的名城,其中罗马城为当时的最大城市,人口规模一度达到80万人,城内建造有华丽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多层住宅等,还有比较完善的给水、排水设施和整齐、宽畅的道路系统。

中世纪世界各地先后进入封建社会,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交通手段都比奴隶制社会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城市农产品的主要供应途径,不再是早期城市那种野蛮的掠夺和强制性的征收,而主要是通过贸易的方式取得。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剩余农产品更加丰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分工协作,也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交通手段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又促进了商品交换的扩大和商业的繁荣。在商品流通与商品交换过程中,商业明显地与手工业分离,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一个崭新的产业——不从事物质生产,只从事买卖交易的产业——商业开始形成。商业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转变了城市的职能,使城市作为手工业中心和商品交换中心的职能得到了突出和强化;同时,通过商品流通与交换,使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对人口的吸引力增强,城市规模得到壮大,开始出现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在世界上占有领先地位。南朝时的建康(今南京)、隋唐时的长安(今西安)、北宋时的汴梁(今开封)、南宋时的临安(今杭州),都曾达到百万人口,其中北宋都城汴梁在兴盛时期曾达到170万人。商业的兴盛,水陆交通的发达,促进了贸易事业的发展,在一些沿海和河口地带兴起了不少贸易港口城市,如中国的泉州和扬州、日本的堺、地中海的威尼斯、热那亚等,但这些城市规模都不大,小于当时的行政中心。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黑暗的衰落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一些城市被毁灭,人口猛减。如曾盛极一时的罗马城人口由近百万减少到4万。但此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欧洲城市在沿海地区开始复兴,并出现了一批以工商业为主的自由城市,而内陆地区城市的发展并不多。

总之,古代城市发展经历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仅占总人口的3%左右。这一时期城市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军事据点、政治和宗教中心,经济功能极其薄弱,主要是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对周围地区影响不大,还不具备地区经济中心的作用;②城市地域结构较为简单,尚无明显的功能分区。一般以教堂或市政机构占据市中心位置,城市道路以此为中心呈放射状,连结周围市场;③城市形态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四周设有坚固的城墙或城壕,由于受城墙的限制,城市地域规模和人口规模都不大;④城市地区分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分布在农业灌溉条件良好的河流两岸,或是分布在交通运输便利的沿海地区。

(二)近代城市发展时期

18世纪中叶西欧发生了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革命结束了手工业的生产形式,代之以大机器生产,从而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地域分工,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在地域上的集中,有利于生产协作;商品生产与交换带动了金融、信托事业的兴起;与此相适应,工商业集中的城市,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各种服务行业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一过程引起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

工业化带动城市发展这一过程,首先开始于工业革命策源地英国。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从106座增加到256座,城市人口比重由26%上升到45%,到1900年,这一比例又上升到75%,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国家。伦敦不仅是英国的生产及贸易中心,也是当时世界的经济中心。从1750~1862年,伦敦的城市人口由75万人增加到280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9世纪以后,法、德、美、葡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城市得到飞速发展。例如,美国从1790年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1830年开始工业革命,蒸汽机广泛运用于工业部门,1870年资本主义发展到旺盛时期,整个国民经济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城镇数目由1790年的24座激增到1890年的1384座,城市人口比重由5.1%上升到35.1%。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发展
  • 上一篇:城市职能与分类
  • 下一篇:城市布局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