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课堂教学
(1)各小组汇报考察的情况。
(2)结合考察的情况讲述水污染的危害及形成原因。
(3)师生探讨如何避免身边的水资源受到污染。
(4)评价:对小组研究成果进行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
(5)小结: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水污染。
这是一则既有传递一接受,又有引导一发现的教学活动设计教案,在这则案例中,教师既充当了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又承担了引导者的角色。如果让你来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你会如何安排教学过程呢 ?
在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特别重视对人的关怀,提倡广泛获取各种资源,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适合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鼓励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让其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新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按照学习需求选择教学资源,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活动,并重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案例 2-3中,教学设计者同时也是教学实施者,为了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对学习内容进行了选择,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并运用了教师引导和学生发现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体现了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对于教学设计者而言,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遵照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教育传播的规律,符合逻辑地安排活动顺序,但并不强调一切教学设计过程都必须严格执行单一的程序。学科教师在运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可以结合实施的要求,有选择性地考虑一些主要环节,以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艺术性。
(二 )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设计把教与学的理论同教学实践活动紧密地联结起来,侧重于在问题求解中寻找方案并作出决策。它不是发现客观存在的、还不为人知的教学规律,而是要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新的教学问题。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技巧、学生的认知方式、教学的环境条件等,许多研究者总结出多种不同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尽管模式千差万别,但其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相似的,图 2-2呈现的是科拉克 (D. Clark)的教学设计模式。在分析环节,强调通过系统分析以获得对教学设计主题的完整理解,并围绕主题设计一组任务列表,从中选择和确定学习者必须学习的任务。同时,需要建立绩效测试标准,以评估任务完成情况,分析所需的学习环境条件,判断主题任务完成对于学习者所产生的价值。
图 2-2 科拉克的动态教学设计模式
在设计环节,首先需要确定各学习任务完成后将实现哪些目标,明确各目标的学习顺序,以及各项任务的具体步骤。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够明确学习者在行为能力方面产生的变化,并编制多种形式的测试题供评估使用。
在开发环节,需要结合学习任务,选用适当的媒体来传递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开发前应当对所拥有的资源情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避免重复开发。开发的教学课件,应能够自然地综合运用于可操作的学习程式中,同时也能与其他教学方式有机互补,以确保所有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实施环节,首先需要根据教学活动的执行顺序制定一个教学活动实施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教学活动。
在上述各环节中,应当不断进行评价,在完成各环后,还需要进一步对各环节进行回顾,以确信各目标均已经完成。在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后,也要对其进行工作跟踪,以观察有关学习任务对其职业的影响,根据多方面的反馈信息,可以进一步促进对学习培训系统各环节的修正和完善。
该模式有以下特点:
·五个环节的相互关联性,反映了教学系统设计是一个非线性的动态的过程,一个环节的改变会导致其他环节的相应变化。
·五个环节构成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强调对教学过程的不断改善和优化。
·强调了评价的重要作用,指出评价是贯穿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始终的。
·强调了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收集并传递相关信息的重要性。
科拉克的教学设计模式,突出了评价和修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流程上也有一定的弹性。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上述五个环节并没有强调必须从哪一个具体环节开始,也没有规定必须严格执行单一的顺序,设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境作出适当调整。
(三 )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往的教学设计大多以“教”为中心,教学活动的安排也是以“教师”为中心来展开的,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大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活跃性和创造性。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经历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诉求,旨在推动我国中小学界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结果将催生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又出现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
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个实用性概念,很难给以严格的定义,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本概念的核心是强调“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而不是“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倡教师不仅需要通晓现代信息技术,而且需要掌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教学中把技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同样离不开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等诸多要素的分析,并需要对目标进行完整的表述,形成相应的目标测试方法和学习策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对学习活动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侧重考虑如何创设丰富的技术环境,对教和学的过程提供支持,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可以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八个步骤。我们依然结合案例 2-3来分析这一过程。
1.教师对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或获得的能力。
在案例中,教师给出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设计,内容设计确定了学生应该掌握的具体知识与能力,而学习目标的设计,则是从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三维目标,即要求学生能够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有关水污染的常识,提出预防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形成协作、合作、分享等意识。
2.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真实的任务和有针对性的问题。
在案例中,教师把教学分成了资料搜集、课外实践和课堂教学三部分,每部分都安排了活动。第一部分是必要的准备工作;第二部分本身就是一个活动,要求学生去户外进行调查,并且设计了一份表格请学生填写;而第三部分的课堂教学中,也安排了一个小活动,就是要求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实践成果。这些活动是针对上面的学习目标进行设计的,是具有针对性的。在活动的驱使下,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学习目标的完成。
3.根据任务和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提供资源的方式。
资源的提供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再提供合适的资源。而且提供给学生的资源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多媒体的、立体化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但又不能只想到网络资源,忽视了图书资料。
4.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
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梳理,使之合理有序,一般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将教学过程落实成文字呈现的信息化教案。
5.学生作品范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求学生以完成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事先做出电子作品的范例。在案例 2— 3中,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给他们呈现一些调查结果汇报范例,可以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呈现方式。有了教师展示的范例,学生浏览后就会对自己将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但呈现范例时,又要注意避免给学生造成定势,否则会扼杀学生的个性,使报告变得千篇一律。
6.评价量规设计。
在评价信息化学习,特别是其产生的电子作品时,结构化的评价工具——量规提供了较为便捷的方法,对其进行认真设计将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量规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整个学习过程以及最后的电子作品等多方面的因素。值得指出的是,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量规仅是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
7.单元实施方案的设计。
对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包括实施时间表、分组方法、上机时间分配、实施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软硬件以及其他必要的文档准备等。
8.评价与修改。
由于学习过程中各因素的复杂变化性,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评价修改需要随时进行,并伴随设计过程的始终。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合理调控,才能获得最理想化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涉及许多方面,其研究理论也十分丰富,许多教育研究者把教学设计看作是整个教育技术中的核心研究领域。本培训教程中的各模块内容的选择和安排都是依据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组织安排的,各模块的组织,基本是沿着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的过程安排,并以评价贯穿各模块,既符合一般的教学设计过程,也尊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