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生物生境和物种的影响森林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栖息、繁殖的重要场所。每一种动物对于周围环境都有特定的忍耐限度。森林的过量采伐和毁林开荒,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许多动物失去生存场所或所需的环境条件,造成动物的迁徙甚至灭绝。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生物栖息地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不受干扰的区域越来越少,野生动物的繁殖区、定期迁徙的路线及觅食和狩猎的地带,有的被建成工矿城市,有的被水库淹没,有的被开成耕地。一旦生物繁衍和栖息地被压缩到低于必需的最小面积,依靠复杂食物网生存的食肉动物就会灭绝。
2.对水土资源的影响植被对降雨有截留作用,茂密的植被,一年截留的水量可达年降水量的 25—30%。有良好植被的地区,土壤疏松,透水性强,下渗量大,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面径流。植被的砍伐,使雨滴直接冲击裸露的地面,在地形坡度大的地方,极易形成水土流失。被冲刷的表土,随径流一起汇入江河,增大了河流的输沙量,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河流的中下游,抬高了河床,洪水季节易发生水涝灾害,一旦决堤,大水漫过河岸,河流两边的自然环境将随之发生变化。
3.对草场资源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演替,常起因于外环境的干扰。在草原这个大系统内,草场资源、草原动物、草原土壤和草原气候构成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矛盾,是影响草原环境演变的主要矛盾。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是放牧和开垦草原。但如果这些活动不以草原生态系统为基础,以便维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就会出现问题。如草场的载畜量超过草场的承载能力,草场就要退化,长期下去,草原就可能变成不毛之地;草原开垦后,水分迅速蒸发,大风把表层细土吹走,翻耕后把下面的细土翻到表面,又被风吹走,一般情况下,开垦后三年起沙丢荒,裸露的地面在风力的吹蚀下,很快沙化。
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1.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矿产资源开采要占用和破坏大量的土地,仅露天采矿全世界就已有 300 万公顷土地被破坏,我国每年露天采矿破坏的土地约 0.67—1万公顷。在矿产资源开发中,以煤炭开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最为严重,井下每采百万吨原煤造成的土地塌陷面积平均为 13.3—20公顷。我国的 40个煤矿区,截止 1984 年累计塌陷农田已达 9.04×10 4公顷①。矿产资源开发中排出的各种废弃物和尾矿也要占用大量土地,仅煤矸石全国就共占用地土约 4000公顷。金属矿山排弃的土石、尾矿堆积总量已超过 1.0×10 10吨 1)。不仅如此,露天采矿还直接导致地面景观的破坏,使大片完整的土层绿地被剥光,成为基岩裸露废石遍地的不毛之地。同时由于大量土石倾倒在山坡上,植被被弃土完全覆盖,疏松的土石堆在山坡上,极易形成水土流失。
①人民日报,1989年 9月 6日。 2.2. 为了防止地下水涌入开采坑道和露天采场,必须降低地下水位,通常所用的办法就是打深井和抽水。大量的抽水和打深井,使地下水位降低,导致矿区周围的井泉干涸,灌溉和生活用水都很困难,山西五阳煤矿周围 12个自然村 15年来,地下水位下降 3—8米,造成人畜饮用水都出现危机。
矿产采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对水源的污染也很严重。宁夏大武口洗煤厂泥池中沉淀后的废水漫流排放,形成了约 20平方公里的煤泥沼泽,煤泥废水中悬浮物含量高达 10—10克/升,在沼泽地周围潜水中,已检出几种有害物质。
3.对生物的影响矿产资源冶炼加工过程中排放出的有害气体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有害气体进入大气后,有的直接被动、植物吸入,造成它们受到毒害,严重时还会造成它们的死亡;另一部分有害气体,特别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后,依盛行风向的强弱,随雨雪降落在离排放地几十到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以外的地方,形成酸雨。酸雨的危害很大,影响面很宽,现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酸雨最明显的影响是对湖泊渔业的影响。挪威西南部地区的酸雨,使那里的湖泊水的 pH值降低很多。pH值低于 4.3的湖泊 70%以上已没有鱼存在,而 pH值在正常范围内的湖泊中,没有鱼的不到10%。
矿产资源在运输过程中,对生物所造成的危害也很严重,这种危害当首推海洋石油运输对海洋生物的危害。世界每年由于油轮相撞、爆炸、沉没、溢漏及其它损耗,每年约有 1.0×10 6吨原油流入海洋。大量原油泄漏,造成大面海洋石油污染,对生物的危害也特别严重。据研究,柴油浓度在 0.01—0.1%时就会损害褐藻的光合作用;低沸点饱和烃对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毒害特别严重。海洋石油污染的最大的受害者是海鸟,它不仅造成大量海鸟的死亡,而且受害海鸟被营救释放后,常呈现较高的死亡率。这种影响还通过食物链影响其它生物和人类。五、气候变化对其它资源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气候是决定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气候发生变化,生物的分布也随之发生变化。历史上黄河流域比现在温暧湿润,半坡遗址、殷墟遗址发现有水獐和竹鼠等亚热带动物化石;在龙山文化遗址中找到炭化的竹节。而现在这些动物在上述地区已不复存在,其中竹类的分布北限大约向南后退 1—3个纬度。从 1880—1940年的 60年中,由于北半球温度一直在增加,在此期间,北美洲几种著名的动物如拟腊嘴雀、负鼠和犰狳等的分布区,向北推移了很远,气候变化还会改变鸟类的行为,中欧连续 3年出现的暖冬,使得象云雀、欧椋鸟、山雀等典型的候鸟,变成了留鸟①。
2.对水土资源的影响气候变暖,会使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造成一些河流的三角洲(如恒河、尼罗河等)被水淹没,大量肥沃的土地就会变成汪洋;大洋中的一些岛国,如马尔代夫、汤加以及海拔高度很低的荷兰将不复存在;气候变暖后,地球表面原有的热量平衡被打破,这就要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进而影响全
①中国科学报,1990年 4月 6日。 球的降水格局和水分循环,如北半球变暖后,会使季风雨向北推进,进入副热带地区,使那里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气候变暖后,现在地球上作物生长的边缘会向两极地带推进。
球的降水格局和水分循环,如北半球变暖后,会使季风雨向北推进,进入副热带地区,使那里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气候变暖后,现在地球上作物生长的边缘会向两极地带推进。
自然资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地发现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如一些时代的命名就与特定的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紧密相连,象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开发利用的种类越来越多,开发利用的方式越来越复杂多样,开发利用的规模和强度越来越大,开发利用的空间领域也越来越宽广,上述一系列变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会有新的自然资源加入到人类利用的领域内,如蒸汽机的出现,使得煤得以大规模开采利用,内燃机的发明,导致了石油资源的广泛应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