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全球资源贸易
研究资源国际贸易,除研究水、土、森林、矿产等资源外,更多的是研究资源型产品的贸易。资源型产品包括了地球上可再生的农畜产品,热带、亚热带、温带经济作物,木材与水产品等,不可再生的金属与非金矿产品,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石油、煤炭、薪炭、核燃料等能源产品。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资源优劣多寡不等,种类不一,自然与人文环境多种多样,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千差万别,使得国际资源的分布往往集中于某些特定地区,从而形成了世界资源型产品生产与消费空间的分离。随着当代大工业的发展、一国或本地区的资源数量、种类、质量等难以满足现代大工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其资源的汲取半径向国外扩展,形成了资源国际贸易的新格局,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经济与资源的相互依赖。
自然资源贸易是由资源开发条件与资源消费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其中资源的开发条件主要包括了资源的自然秉赋,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应用的科技水平;资源的消费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发展状况和国内产业结构状况。如果自然资源秉赋条件优越,资源开发资金投入量大,科技水平先进,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平稳,人口增长速度较慢,产业结构以农工产业为主或以高科技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则国内资源相对有余。在资源贸易中体现为资源出口逐步增长,相反则表现为资源进口的增长(图 6—1)。
第一节 资源型产品国际贸易概况
1990年世界资源型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约为 1.8万亿美元①,占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 27%,比 1965年下降了 7个百分点。以美、日、欧为主的高收入国家占世界资源型产品进出口贸易额 2/3、中低收入国家只占 1/3。
一、不同经济水平国家资源贸易各具特色
从资源型产品进、出口净值来看,中低收入国家依然是世界资源贸易的净出口地区,而高收入国家依然是净进口地区。1990年中低收入国家资源型产品出口净值约为 1300亿美元,主要包括中东和北非、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另外,高收入国家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主的大洋洲资源出口净值为 220亿美元。高收入国家资源进口净值达 2495亿美元,主要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世界资源型产品的三大进口市场。另外,在中低收入国家中南亚、东欧属于资源净进口地区,进口净值为 300亿美元。
从资源产品贸易结构来看,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资源贸易由以农产品出口为主转变为以能矿产品为主。能矿产品在资源出口中的比重由 1965年的 44%提高到 1990年的 60%。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能矿产品出口由 24%提高到 68%,中东和北非国家由 76%提高到 86%,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由 48%提高到 57%,而高收入国家的资源出口则以农产品为主,约占资源出口 2/3。
从资源型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来看,全世界资源出口的比重总的趋
势是逐渐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各有不同。高收入国家由 1965年 31%下降为 1990年的 19%,东亚和太平洋国家则由 69%下降为 31%,南亚国家由 63%下降为 30%,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由 93%下降为 67%,但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东北非国家下降幅度较小,分别由 1965年的 93%和 98%,下降为 1990 年的 92%和 87%。拉美加勒比,中东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资源出口仍然是出口收入的主要来源。
从世界资源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速度来看,高收入国家和中下等收入国家资源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资源进口的增长速度,而中上等和低收入国家资源进口的增长速度高于资源出口的增长速度。1965—1990年高收入国家资源进口与出口年均增长分别为 1%和 1.9%,中下等收入国家分别为 1.7%和 4.8%,中上等收入国家分别为 1.4%和 0.9%,低收入国家分别为 2.9%和 2.6%。高收入国家资源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长缓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资源消费量增长减缓,资源消费增长相对缓慢;中上等收入国家资源进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经济进入工业化阶段,加工工业迅速发展,资源消费增长,国内资源相对不足;中下等收入国家资源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国内农业、矿业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支柱;低收入国家资源进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对资源压力过大,资源环境恶化,国内资源相对不足,但各国资源与经济状况不同发展则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