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世界各国的资源政策
第一节 资源配置与资源政策
一、资源配置政策的客观性
1.市场效率与资源配置经济理论认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机制具有一种完美的功能,使全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处在这种状态时,对生产者来说,不论是再多生产一个产品,还是减少生产一个产品,平均成本都将上升;对消费者来说,这时平均成本最低,商品价格也就最低。在一个十分简化的模型中,假定社会上有两个消费者 i和 j,两个生产者 a和 b,生产两种物品 x和 y,那么,静态经济条件下市场效率的基本形式为:
Px MCx
MRSi =MRSj = = =MRTa
xyxy xz
Pz Mcy
=MRTbxy。
静态经济条件下市场效率模型包括两个基本条件:(1)在商品市场上,一个消费者在两种物品中进行选择的边际替代率(MRS)必须等于另一个人相同的消费行为的边际替代率,也就是等于两种物品的相对价格(Px/Py)。在市场的有效运转中,物品的相对价格正好等于生产物品的相对边际成本(MCx/MCy)。在这种条件下,个人消费获得最大效用,市场实现最大的交换效率。(2)每个生产者用生产要素生产出两种物品的边际转换率(MRT)必须等于两种物品的相对边际成本,只有这样,生产者才能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上述两个基本条件构成市场机制进行有效资源配置的两个基本原则。
除此之外,市场效率的实现还需要具备下列前提条件:全部物品和服务都存在交换市场,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个人的市场信息灵通,产权界定明晰,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外部性等。当这些前提条件全部满足时,简化的市场效率模型的充分必要条件也就得到满足,从而,个人获得最大效用,企业实现最大收益,社会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自然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能完全满足市场效率模型的条件,市场作用减弱,甚至出现市场失效,最终影响到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2.资源利用的市场失效自然资源在很多方面缺乏市场调节,或者市场机能不完备,这种市场失效成为提高经济效率的主要障碍,要求政府行使管理职能,采用适当的资源政策加以纠正,这是近几十年来资源政策逐渐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一个根本原因。
自然资源利用方面的市场失效主要有四种形式。
第一,资源产权不清。产权也称财产所有权,是指财产所有者获得支配、使用财产的权限。商品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产权明确界定,并使产权具有法律实效。在实际生活中,一些自然资源,如海洋和海洋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并不归属于某一个人或组织,而是人类共享的资源,因此,这部分
资源也称为公共产权资源。
第二,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企业或者一个消费者追求最大利益的活动,在没有财政补偿的情况下,影响到另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根据上面提到的简化的市场效率模型,如果消费过程中存在外部性,并且消费者 i消费物品 x使自己受益,而使 j受损,那么,MRS 1xy就不等于 MRS 1xy。如果企业间存在生产外部性,MRT就不相等,或者价格偏离边际成本。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外部性的例子很多,其中,环境污染是资源利用中最典型的外部性。
公共物品通常最具有外部性特征。在自然资源方面,典型的公共物品有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风景区等。一般地说,公共物品的消费不具有独享性和排他性特征。譬如,一些人在获得物种保护的效益的同时,并不能阻止另一些人分享这种效益;同样地,一些人拒绝承担物种保护的责任和费用时,也不能阻止另一部分人采取类似的行动。如果人们都按照上述意愿行事,社会就不可能拥有大部分重要的公共物品。在自然资源利用领域,诸如保护全球海洋和海洋资源以及其它重要的自然资源就无法做到。
第三,垄断。垄断是完全竞争的对立面,它使市场处于由小部分厂商所控制的状态。垄断的市场类型主要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三种形式。垄断造成低效率,是由于垄断使产品价格超过产品的边际成本,从而违背了上述简化的市场效率模型中的两个基本条件。在资源市场,对资源、特别是非可更新资源的垄断,造成资源产品价格高于资源的边际开采成本,从而不正常地刺激了这种资源的过度开采,加快了全社会的资源耗竭。
第四,不确定性。自然资源利用中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资源储量的不确定性、资源替代产品和技术的不确定性、资源勘探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竞争对手行为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使参与资源开发、利用的个人或团体的投资具有风险性,特别是对于非可更新资源,这种由于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投资风险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资源利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助长资源利用者偏向短期收益,提高资源开发强度,因而,损害了全社会资源在短期收益与长期收益之间进行配置的合理均衡。
3.经济增长与资源政策 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一些原本在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线上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出现明显差距,结果是,一些国家和地区一举跃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则越来越深地陷入贫困的渊薮之中。亚洲的韩国和非洲的加纳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据研究, 1960年,韩国和加纳的人均收入完全一样,不同的是,韩国人口密度比加纳高 8倍,自然资源的丰度却比不上加纳。到了 1982年,韩国人均收入上升为 1910美元,年平均递增 6.6%,加纳人均收入却只有 360美元,年平均递减
1.3%,使加纳人 1982年的生活水平只及 1960年的 3/4 ①。两国经济增长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增长的差距并不是由于偶然事件,也不是资源丰度不同 ① R.Repetto,1986,WorldEnoughandTime,YaleUniversityPress.
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政策的明显差别所促成的。
二、资源政策战略目标
1.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不同社会对各自自然资源基础的利用方式取决于它们的认识,以及改变
认识使之与资源利用模式相适应的经验。资源管理中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说
明了这一点。
粗略划分,人类对资源管理的思想认识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朴素的资源综合利用思想。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朴素的资源综合利用思想在世界上不少地区的古代文明中都有所表现。这种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把世界看成是“存在物的共生体”,注意到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特别是在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中,注意对水、土,动植物的综合利用和管理,从而,使人类活动与自然界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某种和谐状态。典型的例子有南亚地区对三角洲和泻湖的管理,大洋洲斐济的“Vanua”概念(即把水、土、植物、动物、人类看成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非洲马里的“公共资源互惠管理”等①。当然,由于当时社会的文明程度比较
低,这种综合管理思想大多是感性的、朴素的,缺乏系统的理性认识。
第二阶段是人类支配自然思想。这种思想起源于早期的欧洲科学文明,以及工业革命以后的价值观。这种思想从工业革命的成功中获得启示,认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广阔前景以及工业时代积累的物质财富,既可以替代自然资源,还可以创造资源,因而人类不可能受自然界的束缚,而是完全有能力支配自然。这种思想过高地估计了人类对自然的支配能力,对人类资源和环境管理的实践影响很大。
第三阶段是自然保护思想。1798年,英国牧师马尔萨斯发表了名著《人口论》,首次对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提出振聋反聩的警示。此后,工业化过程中日益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最终促使自然保护思想的形成。自然保护思想认为,人类由于生育过度和滥用资源,已经陷入了生态陷阱。现代文明的进步一直是靠牺牲生态健康而实现的,这就好比举债度日,然而,还贷期限即将来临。为此,为了维护和恢复生态平衡,保护世界现存的资源基础,即使是采用降低现代物质文明的方法,也在所不惜。自然保护思想对工业革命以后的价值观提出挑战,促使人类进一步思索、探求新的发展模式。只是,自然保护思想倾向于把自然保护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从而,不能照顾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既要加速经济增长,又要保护资源基础的特殊要求。
第四阶段是持续发展思想。“持续发展”一词最早出现于 1980年,是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M)发表的“在保护现存资源的条件下,实现持续发展的总目标”的《世界保护战略》中首次提出的。持续发展思想第一次把资源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这一概念很快获得广泛的认可,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世界环境与
① M.Gadgil,“TraditionalResourceManagementSystems”,ResourceManagementandOptimization,Vol.8(3—4), 1991。 发展委员会等国际组织所采纳。1987年,以挪威首相 G.H.Brundtland任主席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明确提出全球持续发展的目标,标志着一种新型的资源和环境管理模式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