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统计描述方法
统计描述分类的城市类别仍是分类者事先决定的,但每一类增加了一个统计上的数量标准。以1943年发表的哈里斯(C.D.Harris)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最负盛名(表6-6)。
他把美国605个10 000人以上的城镇分成10类,给其中8类规定了明确的数量指标。指标一般包括两部分,第一是主导职能的行业职工比重应该达到的最低临界值;第二是主导职能行业职工比重和其它行业相比所具有的某种程度的优势。例如,重要制造业城市(M’亚类)其制造业职工必须至少占从业职工的45%,同时,制造业在制造、零售、批发三业的总就业人数中占74%以上。运输业城市的交通运输业职工至少占城市从业职工的11%,同时,不少于制造业职工的1/3,不少于商业职工的2/3,等等。把那些主导职能不明显的城市归为综合性城市。作者没有为娱乐休养城市和政治中心城市找到合适的指标,这两类城市是凭印象分出来的。
哈里斯把美国城市职能分类的结果用分布图表示,并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表6-6哈里斯美国城市职能分类的标准
用劳动力结构的资料为城市主导职能规定一个定量指标,显然比一般描述法前进了一步。不过,定量指标的使用尚不充分,例如,74%、45%、60%、2.2倍、l/3等等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其含义,是凭经验作出的主观决定,不易被他人所理解。它仍然没有超脱描述性分类的范畴,不同的只是由以前的定性描述变成了数量描述。另外,除了增加了综合性城市类外,这种方法仍然没有解决一个城市只反映一个主导职能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城市职能的复杂性。
四、统计分析方法
进入50年代,要获得一整套全国城市的劳动力结构资料已经不困难。城市职能分类开始探索用一个比较客观的统计参数来代替人为确定的数量指标作为衡量城市主导职能的标尺。首先被使用的统计参数是平均值,然后是标准差。这就是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城市职能分类的过程。
1955年纳尔逊(H.J.Nelson)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影响十分深远。纳尔逊的目标是试图_提出一种客观的、统一的、能被其他人检查和理解的量测方法,来确定城市所承担的足以高出常态的主导职能。其研究的特点如下:
(l)把美国国情普查中24个行业归并成9种经济活动,作为划分城市职能类别的基础。
(2)分别计算897个一万人以上城镇9种活动的劳动力结构百分比。并绘制了9个部门劳动力百分比的城镇频率分布曲线。普遍有峰值出现。
(3)计算所有城镇每种活动的职工百分比的算术平均值(M)和标准差(S.D)。以高于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作为城镇主导职能的标准,以高于平均值以上几个标准差来表示该职能的强度(表 6-7)。
表6-7美国城镇九种活动的职工平均比重和标准差
(4)按照上述标准,大约48%的城市有一项主导职能,被分入一个类,16%的城市分入两个类,7%的城市分入三个类,不到1%的城市分入四个甚至五个职能类。还有246个城市没有任何一个部门的职工比重达到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的分类标准,它们被归入多样化城市类。
(5)作者的分类结果用代号列出每个城市的职能类别,并对每一类城市的地理分布作了简要说明。城市职能的表达方式举例如下:
华盛顿Pb3F(公共行政3级,金融保险不动产1级)
底特律Mf(制造业1级)
纽约F2(金融保险不动产2级)
迈阿密Ps3RF(个人服务3级,零售1级,金融1级)
厄尔森特罗(R3W3PsPbF(零售3级,批发3级,个人服务1级,公共行政1级,金融 1级)
纽黑文D(多样化城市)
以纳尔逊为代表的统计分析方法与过去相比有三点进步:①分类建立在比较客观、统一的统计推导的方法论基础上;②一个城市可以有几个主导职能,属于几个城市类,较能反映实际的城市职能状况;③可以反映城市主导职能的专门化程度。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是:①它实际上没有对城市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或者说没有进行完全的分类。②城市有几个主导职能被筛选出来,与确定职能主导性的标准有很大关系。应该说纳尔逊采用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的标准是相当高的。这是导致有27.4%的城市被归入多样化城市的原因。③所有城市,不论规模大小,全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它们为外地服务的作用与城市非基本部分的比重随城市规模的增大而提高的原理相违背,应该考虑城市的规模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