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法的主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培养学习方法和习惯。其基本运作程式可图示如下:
本栏式的基本特点是:(1)学习内容图纲化,即将内容尽可能转化为地图和纲表所能反映的内容,用图作为主要学习媒体。(2)学习形式提问化,将学习内容设计为若干个待提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导释结合来完成寻学活动和变式检测。(3)学习过程和训练经过,即学生通过读图读书的认知技能训练和掌握运用知识的变式训练过程来实现教学目标。
图导图练教学法的结构模式可简单地归纳为“三、五、三”框架。(1)“三个基本式”,即图导式(据图设问、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填图、绘图和说图,形成空间概念,加深理解记忆);纳导式(指导学生运用纲目、表格将地理知识纲要化、网络化和系统化)和知识变式(将教学内容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再现)。(2)“五步”程序,即:据图提问→纲表归纳→课文印证→变式检测→释疑解难。(3)三种课型,即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阶段,采用自读课、讨论课、练习课三种课型,以免陷入僵化单一的学习模式,真正做到有法而无定法,提高45分钟课堂学习效果。具体做法有:
第一步:读图、析图自读获得地理知识,培养自读分析能力与读图习惯。
初中一年级的分析地图训练可伴随在试图过程之中,但设问要考虑到学生已有地理知识基础,难度控制在能通过简单的思维就能够答的水平,不能盲目拔高。
初中二年级的读图训练主要在双图比较和综合性上,不但要通过挂图示范读课本插图和《世界地图册》中的集合图,还要看图册中边角部分的“工农业”和“一月、七月等温线”、“年降水量”分布图。要求从我国某单一地理事物的判读提高到某大洲或国家的综合判读,并逐步养成“由自然到经济,由整体到局部,由中心地区到边缘地区”的阅读习惯。分析地图训练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因果联系的系统分析法。设问应富于启发,一环紧扣一环,逐步培养学生“按序分析,按序连答,知识要点与地理述语相结合”的分析答问习惯,从而掌握地理事物的因果特征,知道“为什么有这些地理事物”。
第二步:填图、绘图培养绘图能力并加深记忆。
填图、绘图训练多用于新课后的巩固作业,有助于强化空间概念。填图训练一般要求是在“填充图册”中的底图上按要求填注地理事物的名称,并养成“自北而南,自西而东”的文字注记习惯。初一年级的要求较低,学生能在《中国地理填充图题》中的“中国政区”轮廓底图上按要求填注我国某单一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就行。初中二年级的要求较高,学生能在《世界地理填充图册》中的各大洲、分区或国家的轮廓底图上,按要求填注山脉、河流、海峡、城市等多种地理事物,以利形成综合性的立体空间格局,加深对地理事物因果特征的理解与记忆。
绘图训练需经教师示范,学生由临摹发展到清绘的过程,并养成“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严格图例、相对准确”的绘图习惯。初中一年级的绘图训练是基于另格缩效法,在《中学地理绘图册》上绘出中国政区简图,再结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加绘诸如山脉、河流、城市等我国某单一地理事物。初中二年级时,在《中学地理绘图册》中勾画各大洲、分区或国家的轮廓图,还需填绘山脉、河流、海峡、城市等多种地理要素。轮廓图的勾画关键是找出曲率最大的控制点,图例仿照《世界地理填充图册》上的有关图例。
第三步:看图说话和纲表归纳,培养概括、表达能力。
看图说话是指引导学生一边看地图,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地图中反映的地理事物。要求按提问的顺序依次据图回答有关问题,并养成“要点与地理述语结合”的表述习惯,借以提高表达能力并加深记忆。看图说话的训练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自读的设问是否明了具体,必要时应启发或暗指;对于成因型、特征型、规律型、分布型的图表更应如此。在学生看图答问的同时,教师要及时归纳并板书,从而使学生自读分析获得的地理知识条理化、纲要化和系统化。
在看图说话的同时或之后,一方面应及时自读课文,印证、补充或调整地图中没有而课文中有的地理知识,并在课文中圈画重点,及时用纲目表格形式整理出来,使学生养成“整理课文、纲要归纳”的学习习惯,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第四步:变式训练培养多角度、大跨度的思维方式和应用知识的变通能力。
变式教学多用于新课后的学习检测。如将课文内容以若干个选择题和读图分析题为主的试题形式出现提问,教师按序报题,学生把自己所选的答案记下来,然后按序连答。按序连答源于程序编码原理,便于强化记忆,从而检测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教材中的重点是否掌握。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并培养学生“多角度、大跨度”的思维习惯与能力。变式训练关键在于教师设计题目的科学性和迷惑度,从而检测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成因、分布、特征、名词和数据的掌握程度。图的变式有平面变剖面、整体变局部、静态变动态等三种形式,从而多角度、多形式地培养空间立体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