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藉以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提高学习指导的关键在于设计问题,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提问的目的和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
湖南教育学院杨燕老师总结了四种形式:
1.引趣式提问
从学生所熟悉或较易感知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结合实际生活,提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类提问多安排在新课或新内容教学的开始,起到承上启下、寻入新课的作用,一般不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回答。比如对“彗星”问学生:老人们常称彗星为“扫帚星”,为什么?
运用这种提问要注意紧扣课文,问题与新内容的联系要自然、贴切,时间上宜短不宜长,切忌牵强附会、单纯追求“趣味性”。
2.发散式提问
发散式提问主要强调运用发散思维,即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思考,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根据发散思维的具体方式,这种提问可分为三类:
(1)横向对比提问。要求学生分析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同点、相异点和相似点,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其共性和个性,比如“我国三类不同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可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①三类地区的自然条件有何不同?②三类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各有什么特色?③三类地区的主要农牧业产品各是什么?通过横向对比,既掌握了三类地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又懂得了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这类提问若用于复习、总结,还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将分散的、零星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分类,构成一个有序的知识系统。
(2)多向综合提问。这种提问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和综合性,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使用此类提问,可锻炼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描述能力,地理知识的归纳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问学生:上海市发展钢铁工业有哪些条件?你认为,上海市是否应该大力发展钢铁工业?这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学生首先必须全面分析影响钢铁工业的各个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上海市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主要有地基、水源、煤、铁资源)、经济和交通状况、技术和市场条件、人口与环境效应等,从中归纳出哪些因素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哪些不利,然后对有利、不利因素进行综合比较,有时还要考虑上海在全国所起的作用,以及上海的发展方向。最后,指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逆向假设提问。即从事物的结果或事物的反而提出问题,甚至违反常规,在假设一些不可能出现的条件下提出问题。如假设地球不自转,地球上的七压六风三环流将怎样变化?假设黄赤交角扩大到60°或减小到0°,地球上的四季、五带、昼夜长短各有什么变化?此类提问可训练学生灵活多变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的创造性学习精神,防止理解僵化、思维定势。
这种提问方式往往比正面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有效果。但在使用中也更需谨慎,一堂地理课中,问题的深浅、多少,要视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而定,而且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避免学生钻牛角尖,走入歧途。
3.递进式提问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层层剖析,步步深入,随着问题的解决,完成整个学习任务,教师在其中只作必要的引导和指点。如“恒星的性质”:“晴朗无云的夜晚,仰望天穹,看到天幕上镶嵌着点点闪烁的繁星,其中,大多数都是恒星。”以这段话作为“引言”导入课题,可围绕引言中“看”、“点”、“恒”三字,提出一系列问题(略)。
这种提问方式的优势在于,它在学生与知识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又独特的联系,使其感到: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自己探索、寻找、分析、总结出来的,并非教师灌输进去的,因而,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既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又能灵活运用,老师只起到“指路人”的作用。
4.图表式提问
运用图表提出问题,将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地图能力有机结合,是地理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利用图表提问的方法很多。如:一图多问,多图联问,带问看图,看图问答等等,如“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充分利用“世界一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和“世界七月份等温线分布图”,设问如下:
①要求学生看图中温度数值的变化,找出两图温度变化的共同点。
②要求学生比较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程度,并指图说明原因。
③比较北半球一月、七月等温线走向的变化有何不同,说明北半球同纬度上,大陆与海洋的温度变化规律,并从等温线的弯曲形状看同纬度的温度变化状况,然后总结南半球一月、七月同纬度上海陆温度变化规律。
④在“世界一月等温线分布图”上找出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在“世界七月等温线分布图”上找出世界上最热的地方。
在指图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气温水平分布规律的知识,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读等温线图的基本技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