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环境监测的组织及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一、环境监测的组织
在没有自动监测系统的情况下,要获得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数据,所耗费的人力和时间是相当大的。为使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有机地配合,就需要进行周密地计划和恰当地组织工作。
1.制订合理的监测方案
进行环境监测时,首先要调查污染源,即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规律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合理的监测方案。
监测方案中首要的是有针对性的监测对象和明确的监测目的。监测方案不可能适合任何对象和目的。方案的内容很多,这里着重讨论监测采样点的选择、采样时段的确定和监测中环境要素的观测等问题。
1)采样点的选择采样点的选择因研究目的、对象和具体条件而异。
在不连续大气监测中,如以调查一个城市或地区因面源造成的大气二氧化硫污染的空间分布为目的时,采样点的选择最好用几何网格法,即将监测范围均匀地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网格大小根据具体条件而定。若条件许可,可采用边长小于2公里的正方网格,每格中心设置一个采样点。这样设置采样点的优点是: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随机性较强,能客观地反映出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如调查氮氧化物或一氧化碳的污染情况,在网格布点的基础上,还需要在交通路口和交通线的迎风侧和背风侧增设若干个采样点。这是因为这些污染的来源与二氧化硫不尽相同,除固定源外,还有流动源(如汽车等)的作用;如调查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时,下列地区至少设一个测点: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工业企业和居住混杂或毗邻的生活居住区;没有局部工业污染源的生活居住区;清洁区(绿化公园或郊区)等;如调查高架源(如电厂的烟囱)对环境的影响,可在以源为中心的十六个方位(或八个方位)的轴线上的不同距离设若干个采样点。这样设置采样点,能够全面了解任何风向下的污染物浓度分布,但工作量太大。为节省人力,可在源的下风侧60°或90°区间的不同距离设置采样点,采样点设在沿风向的轴线上;若有几个主导风向,则需要在几条轴线上设点。有的可不设固定采样点,根据采样当天的风向临时选择。采样点的距离间隔应根据污染物的性质、排出量、排出高度、气象条件而定。大气采样的高度一般在距地面1.5- 3.5米处。
我国环境大气监测目前仅在若干个大城市进行。因缺乏连续监测装置,有关部门在监测条例中,提出按人口的多少设置采样点。在居住区上游的清洁断面处及污水排出口下游最近用水点或其上游1公里断面处。有时了解调查洗涤、游泳、航运以及其他污染等,也需要在居住区的水面的中段设采样点,如为了解地面水的自净过程,采样点应设在污水排出口上游清洁断面处及排出口下流5、12、24、48、100小时流程的断面处。各断面的采样点应设在中央及接近两岸处,这样可以了解断面处污水的混合情况,水库、湖泊采样点的设置,应根据此类地面水水流迟缓,排入的污染物主要靠扩散稀释的特点,在较大范围内设置几个。水样采取位置一般在水面下30厘米处。
这里所讨论的采样点的选择,是指一般情况而言。在具体监测中,根据不同项目、不同方法,选择采样点时,还要考虑前面第二节所讲到的污染物的一些特性灵活掌握。
2)采样时段的确定环境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分布受污染物排出的规律性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监测中对采样时段的选择非常重要。
在不连续大气监测中,如要测定出最高一次浓度,应在污染最严重的时间,即排放量大,气象条件不利(如逆温、反气旋、无风、雾天)的时间,短期采样,但各测点的样品数不能很少。为了测定最高日平均浓度,应在条件最不利的期间采样,并应连续测定20天以上。为了调查污染物在一年中不同时间内的污染状况,每季至少调查5天,天与天之间能间隔一段时间为好。为了节省人力,每天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时段(浓度最高、最低、中等)进行3-4次,以其平均值代表日平均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