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接受大气污染洗礼的是英国。因为英国很早就砍伐了森林,燃料依靠煤炭。大城市和工业区中煤烟和二氧化硫的危害,早在17世纪就出现了。1661年作家约翰·伊布森在《驱逐烟气》中描写道:“地狱般似的阴森森的烟气,像西西里岛的火山和巴尔干神殿(火与冶炼之神)似地笼罩着伦敦。”工业革命以后,煤炭的消费量猛增,到了18世纪后半叶危害逐渐严重,1772年博物学家吉尔巴特·怀特在新版《驱逐烟气》序言中写道,“伦敦周围庭院中的水果树不结果子,连树叶也纷纷凋零。生长发育中的孩子大约一半活不到2岁就天折了”。
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1862年5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长达600页的《大气与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书中记载到,“严重时,1加伦(约4.5升)雨水中含有2-3格令(1格令等于0.065克的酸)。因此植物和白铁皮全都很快地烂掉了,连石头和砖瓦也变得疏松起来”。现在回过头来说英国制造的二氧化硫气体。它乘西风,越北海,首先来到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挪威。
1881年,挪威科学家布罗加在《污雪》报告书中指出挪威污雪的原因就是来源于英国的大气污染。30年以后,即1911年挪威南部河中鱼类开始大量死亡,到20世纪80年代,挪威总面积达13000平方公里的1700个湖中实际上已经没有鱼了,通过研究发现,体弱未死的鱼血中钠异常地少,这恰恰是酸雨中毒的典型症状。与挪威相邻瑞典的变化发生得要晚些。约1940一1950年,瑞典南部农村开始发生了许多异常变化。即使不施肥,庄稼也能长得很好;在河里或湖里钓鱼,都有可能钓到大鱼。原来这是因为污染大气中硝酸盐含量在较少情况下,对农作物是一种“氮肥”。“氮肥”也使河湖中水生植物(鱼的食料)增殖,以及酸雨入湖毒死的小鱼小虾成了大鱼的美食的缘故。果然,不久后鱼类就销声匿迹了,科学家在论文中指出这也是酸雨影响的结果。科学家还在论文中警告说,酸雨对今后水质、土壤、森林、建筑物所产生的危害,对人类而言,也许是一场“化学战”。不幸真被他们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