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4 2010年北京市文综第一题
3.海底地貌的辨识
海底地貌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海底山脉、海沟、海底平原等地貌。这些大尺度的地理事物可以通过Google earth较好的展现出来,如图2.5所示。
图2.5 海底地貌
4.板块及其影响
地球上有大块的陆地,有大面积海洋,此外也有大量的火山、地震等地质活动,这些地质、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其实就写在地球之上。只要你去发现,证据就在眼前。首先就讲解板块方面的知识而言,通常先展现图2.6。
图2.6 世界板块示意图
通过思考以下问题,图中的绿线表示什么意思,地球是不是一个整体?不是的话,分为几块板块?并进一步提问,图中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从而引出板块之间是运动的。那么板块运动会产生那些现象呢?对于这一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如让学生通过书或者纸或者模型试验等,来让学生感知到板块运动会带来火山、地震等现象。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从数字地球中让学生观察板块交界处的地质活动情况。通过观察图2.7和图2.8可知,在板块交界处,易发生火山现象。
图2.7 日本3.11地震观测 |
图2.8 东南亚地震观测 |
板块交界处除发生火山、地震等地质构造运动,也形成了很多的地形区。例如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所形成的安第斯山,或者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撞击所形成的青藏高原等。从图2.9可以看出,安第斯山处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即凹凸感较强的地区。从图2.10中可以看出,在google maps中更能突出安第斯山山脉。
图2.9Google Earth下的安第斯山 |
图2.10Google maps下的安第斯山 |
5.荒漠化
近年来,荒漠化问题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被誉为地球之肺的热带雨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现以非洲热带雨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进行说明。其步骤是通过历史图像拨动时间轴,将时间推移到1935,找到当时非洲地区热带雨林的面积,如图2.11所示,然后,再将时间推移到2011年,如图2.12所示,对比同一区域的热带雨林面积。通过对比,让学生思考──热带雨林的面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观察其热带雨林面积的变化。
图2.11 1935年的热带雨林 |
图2.12 2011年的热带雨林 |
由于已有研究将Google earth的基本功能及在应用中所需注意的问题有过较好的说明,所以本文仅就必要的功能进行了简略的介绍,而将重点放在具体案例分析,望与同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