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创造了许多想象丰富、优美绚丽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神话传说数量较多,时代也较古老。如《洪水朝天》、《开天辟地》、《捉马鹿的故事》、《戛达米》等,是关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的神话传说。其神话传说的特点是,洪水洗劫后,人类不是靠兄妹成婚来繁衍绵延,就是以人仙匹配的形式来实现。《给羊子的来历》、《狗救主人的故事》、《打猎的来历》等,是解释普米族某些重要习俗起源的故事。如《给羊子的来历》对普米族丧葬文化中最隆重的“给羊子”仪式的来历进行了解说:传说兄弟(又说是甥舅或父子)二人去远地取经,入夜行至荒山野岭,幼者躲入日展夜合的柞树叶中过夜,长者自持有宝剑护身,结果被斑鸠大的蚊虱蚕食。幼者为使长者安息,想尽各种办法,最后以羊献祭才达到目的。
普米族的民间诗歌以体裁广阔、曲调多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远近闻名,是名副其实的诗与歌的统一。其诗歌可以分为习俗歌、山歌、苦情歌和欢乐歌几类。其中,习俗歌是在举行有关习俗活动时演唱的诗歌,大多保留了普米族音乐的传统风格,演唱时都有特定的环境、形式和内容,包括史歌、婚歌、丧歌、祭社歌和生活歌等。史歌有《创世歌》、《族源歌》等,曲调带叙述性,多由老人独唱;山歌是在山野放牧、劳动、行路等情景下唱的抒情性歌曲,有独唱和男女对唱等形式。歌词多即兴创作,内容多反映爱情生活、自然风光和劳动生产等。其中情歌的数量最大,如《放牧牛歌》、《马帮歌》等都属此类;苦情歌以独唱为主,或唱劳动的艰辛,或唱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或唱外嫁女子的孤寂,或唱恋人生离的痛苦。词曲感情结合紧凑,唱至动情之处常常催人泪下;欢乐歌是表现欢乐情绪的短小歌曲,内容大多是赞美家乡风光和向往美好生活,如《贡戛岭歌》就是一首对故乡的颂歌。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少数普米族也信仰道教或藏传佛教。“丁巴教”是普米族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普米族的巫师过去又称“丁巴”,故他们信奉的原始宗教称为“丁巴教”。但后来“丁巴”改称“韩规”或“师毕”,“丁巴教”也改称为“韩规教”。“丁”是指土地,“巴”是指普米土地上的宗教。“丁巴教“信仰的最高神是“巴丁剌木”,意为“普米土地上的母虎神”,她是“白额虎”的化身,是普米族崇拜的母系氏族的始祖。“巴丁剌木女神”是一尊天然的石像,位于木里县屋角区刺孜山腰的岩洞里。普米人认为她是万能的女神,人们成群结队的去朝拜她,祈求保佑人丁平安,万事大吉。“韩规”只能由普米中的某些姓氏担任,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为他们掌握着神权。“韩规”实行父子相传,每个普米家庭都有固定的“韩规”,每个“韩规”都有自己的信徒。信徒家要从事宗教活动时,只能请自己的“韩规”主持。“韩规”必须熟悉各家信徒的族谱和送魂路线等情况,以担当有关信徒通神的桥梁。
其他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主要的宗教活动有祭山神、祭龙潭神、祭灶神、祭祖先。在普米族的观念中,凡自然界发生灾害变化、人畜生死病痛,都认为是神灵主宰所为。因此,凡遇到这类事情,都要请巫师杀牲献祭,诵经祈祷,以便消灾祛难,保佑平安。
祭山神是普米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之一。每个村寨、氏族都有一个公共山神,每个家庭有自家的山神树。祭祀分全村寨或全氏族集体的公祭山神仪式和各家各户自行的私祭山神仪式。公祭山神每年举行一次,需用一头牛或羊做牺牲。祭时,全村或全氏族的人员都去参加。仪式的主要内容是由巫师主持诵经、祈祷、敬献祭品,宁蒗等地还要举行“射杀山鬼”的表演仪式,有的地方当晚还要露宿于神林,饮酒欢歌,次日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