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创业之路。近几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程,紧紧抓住“阳光工程”、进城农民工培训等项目,开展以拉面、烹饪、汽车驾驶、民族刺绣等为主的技能培训,极大地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如2004年和2005年,循化县共投资191.5万元,举办汽车驾驶、针织、建筑、中式面点等专业的农民工技能培训班124期,培训9579人,并及时组织技能鉴定2009人,从而使劳务输出规模逐年扩大,收入稳步增长,使劳务经济在农牧民现金收入中已形成“半壁江山”的局面。同时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努力打造的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劳务品牌“撒拉人家”餐饮品牌、“宁巴石匠”藏式建筑品牌、“撒拉艳姑”民族刺绣品牌等劳务品牌如今已成为引领劳务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劳务品牌。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05年底,循化县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35049人(次),劳务收入达7400万元。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餐饮业、交通运输、建筑工程和采掘业等四大行业优势。通过发展劳务经济使广大各族群众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更新了观念、增强了信心、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工业经济稳定发展。撒拉族地区逐步建立了电力、农机修造、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企业。循化县在“大工业强县,小工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引导下,工业经济呈现了稳定增长的喜人态势。如撒拉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2%的循化县,2002年完成生产总产值3.13亿元,年增长25.5%,工业总产值1.95亿元,年增长22.7。至2006年,循化县生产总值达到7.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10万元, 增长8.85%,完成工业增加值1.81亿元,增长22.2%。截至2007年五月底,循化县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829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完成年计划任务的38.9%;完成工业增加值567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完成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1437万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75亿元,同比增长25.2%,产销率达96%以上。
交通运输事业得到极大改善。新中国成立前,撒拉人水运主要靠羊皮筏、“散勒”(也叫“木瓦”)。木瓦是用一根粗木凿成的小舟,摆渡黄河时,将两只“散勒”连在一起,槽内装载所运物资,由几个“乔瓦吉”(水手)用小划板前后左右划水而行。羊皮筏是由九个或十二个数量不等的羊皮袋扎连而成,上面横放着木头,运载量较重,由水手划板而过。撒拉人陆运主要是“脚户哥”(马帮)们用牲畜(骡、马)驮运。人力搬运主要靠扛、背、拉等,人力运送主要是用背斗背。如今,循化县的交通状况有了较快改善,人力车、拖拉机、汽车代替了畜力搬运,畜力搬运仅成了山地的运输形式了。公路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省道为主干,县乡道为干线,乡村道为支线的公路网络。公路通达深度的提高,极大缓解了交通“瓶颈”的制约,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循化境内有宁(西宁)临(临夏)公路通向甘肃,是沟通甘肃、青海的一条交通要道。另有循(循化)同(同仁)公路通向青海南部。在青藏、青川、青甘、青新及青海省内的其它公路干线上,活跃着一支来自撒拉之乡的运输大军。交通运输业已成为青海省循化农民奔小康的主业,交通运输业中的劳务收入已占全县劳务输出总收入的35.9%,交通运输业中的劳务总收入达2300多万元。
近年来,循化县拓宽融资渠道,吸收社会资金,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建成了东门、西门、尕别列等5个农贸市场,人民广场综合工程进展有序,广场建设、民俗一条街商业楼已投入使用;依托项目建设的黄河市政大桥飞架县城南北两岸。这些都为循化县商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撒拉族人秉承先祖勇敢、无畏的创业精神,纷纷走出家门,具有撒拉风味烤羊肉、拉面馆、餐厅等小吃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大城市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