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1371─1435),原本叫马和,小字三保,是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的回族。
由于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先后到过阿拉伯麦加朝圣,所以自幼就对海外情况有所了解,郑和自小就立下长大后也能出海远航的愿望。
一三八二年,十二岁的郑和遭逢父亲病故、地方上经历战争,生活艰难困苦。在这种境况下,郑和被送到北平,成为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奴隶,做了宦官。
聪慧勤勉的他,屡立奇功,因而深得朱棣赏识,获赐「郑」姓,更名「郑和」,并提升为内宫兼太监;由于郑和小字「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他「三保」或「三宝」太监。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为了与各国加强关系,而欲派遣使者出国进行朝贡。
当时印度洋沿岸各国都信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奉仰佛教,恰恰郑和信教,亦懂得一些航海知识且又担任管理宫廷事务的大太监。
因此,朱棣选拔他担任正使,率领六十二艘宝船,二万七千余人的庞大船队,从苏州浏家港出发,远航西洋,逾两年而返。
郑和在廿八年里曾七次下西洋,依照船舰的先进设计、规模、技术均处于世界顶尖水平,以当时明朝舰队的实力,要做到环绕地球探险绝非不可能。
就现有的文献,郑和已堪称中国历史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航海家,只是,一直令历史学家大感不解的是,为何郑和的舰队据文献记载最远只到达了非洲东岸(据说还在东非遗有汉人血脉),而没有继续西行环绕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