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地启智,学会创造。
启发学生学地理,会创造,地理有用。一是要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畅所欲言,标新立异。二是营造地理氛围设疑,用灵活多样的手段、方式、方法创设地理问题情景,促学生“神入”于地理特定的场景与氛围中,进行思维、联想,产生好奇、疑问。带着感兴趣的疑惑去主动探究,发现并设法解决问题。三是创设“悖逆情景”激疑,提出反面观点、反驳的论点引发新的争议,撞击思维火花。如举办专题辩论会,进行专题性探究。选择地理的疑点为专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与深刻性;选择“国际热点”为专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选择争鸣较为激烈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深入认识某一方面的事物或某件事件的发生、发展、来龙去脉,把握某些地理事物现象及地理问题的实质。而且更利于扩展学生思维视角,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四是巧设“空白”留疑。教师不忙于把自己的观点或现成的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而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让他们敞开心扉,敢思敢想、“奇思怪想”,勇于探究人类发展的奥秘,感悟地理与人生的真谛。培养与激励学生质疑,活化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质疑、解疑的能力。突出科技对地理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科研探索精神。通过对地理规律的认识,能赋予我们更多理性,使我们从中不断向自然界学习、模仿和借鉴,以此创造美的环境、美的生活。学习地理需要热情,在热情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在不断地创造、联想、解释中,在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中,必将感受到地理规律美的无穷魅力。通过对地理规律美的认识,能赋予我们更多理性,使我们从中不断向自然界学习、模仿和借鉴,以此创造美的环境、美的生活。从一个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设一个宽敞、富裕、干净、安全的地球,都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学习和模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在庭院经济的发展、小流域的治理、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小城镇和业小区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决策,而地理在各种决策中会提供广泛的人文咨询、人文设计和人文论证。并用美的地理规律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三、以地为鉴,学会做人
地理教学中,强化良好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人类在自然中必须有崇高人格魅力及思想境界与情操。通过地理科学家的高尚品质讲述,启迪学生思考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学习他们的优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先进的地球环境道德意识行为,感悟心灵的洗礼,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将做人的道理,有机地融入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中。利用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空间概念的具体知识;注意揭示地理环境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突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如很多自然灾害的产生都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有关,通过对人类自身的行为反思,有利于激励学生,今后怎样做人,做一个有环境道德的公民。地理教育的目的的重点是实现“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地理使用权我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地理“把地球作为人的世界来研究“(J.O.M.克罗克《地理学的范畴》),主张给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关照。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点在情感和价值观。地理能赋予我们更高的人文精神,在价值方面地理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口观、种族观、环境观、资源观。学习地理,重要的是装上一个“地理头脑“,教会人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指导人类理性地生产和消费。在对物质资源的消费方面,人类应放弃高消费、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要有地理智慧,懂得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人类自身生存的智慧。地理智慧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对废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良好状态。在人的自身生产方面,主张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传统发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对立起来。地理对人地复合系统开放性和战略性的研究,为我们建立了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从而树立一种观察、处理当代事物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教给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生存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