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洼、夏岗、秋平、冬阳”,这主要是指过去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并有利于蒙古包的搭建。目的是为了减少由于季节的气候变化出现牲畜“夏壮、秋肥、冬疲、春亡”的影响,依当地地势、气候、草场情况,选择在饲草、水源丰富的地区进行。
春洼——地势低的地方,避开风沙,且牧场融雪早,或有地表、地下水源,往往水源足,牧草返青早。
夏岗——高山草原凉爽,牧草生长旺盛,蚊蝇少。
秋平——气候适宜,山腰、山麓、河流两岸的平地牧草很丰富。
冬阳——气温暖和,有利于牲畜过冬。
相对而言春秋牧场为冬牧场向夏牧场的过渡地带,利用期较短,往往会在一起,称为春秋牧场。
为了不使草场退化,要将放牧场地划成小区,进行轮牧。这样可提高饲草再生量,从而提高载畜量,还可以防止寄生虫的传播感染。
现在许多地方都是向定居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转变。半舍饲饲养有一定的放牧草场,但以农田为主,夏秋青草丰盛季节,外出放牧,晚间可割草或以农副产品补饲;冬春主要靠圈养(舍饲),这种方式还可大量积肥。
另外山区山羊的饲养,有“冬放阳坡春放背,夏放岗头秋放地”的原则,道理类似。主要指的游牧,逐水草而徙的蒙古族牧民每年随季节变化而大迁徙4次,小迁徙10余次,甚至数十次。根据地形、不同季节的气候等条件选择牧地,每年在“春洼、夏岗、秋平、冬阳(或冬暖)”各地之间来回搬迁。
四季牧场的选择可用“春洼、夏岗、秋平、冬阳(或冬暖)”八个字概括。冬牧场选择平坦避风(或山间小盆地)、水源足、多草的地区。春牧场选择向阳温暖的地方,因为这样的牧场融雪早,牧草返青早,羊群由冬牧场出来就可进入春牧场。夏牧场则选择高山草原,因为高山草原凉爽,且蚊蝇又少。秋牧场则选在高山草原的山腰或山麓,或河流两岸。春秋牧场为冬牧场向夏牧场的过渡地带,利用期较短,而且往往会在一起,故称谓春秋牧场。而在农区、山区,牧场的选择空间不大,所以利用上应更细致,可以采取分区轮牧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