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国家癌症研究所学报》发表了两项研究结果,该研究揭示了“夜间光接触和乳腺癌几率之间的联系”,而且联系之密切“令人吃惊”。西雅图市佛莱德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采访了1606名妇女,他们发现,夜间工作的妇女比非夜间工作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几率高出60%;上夜班的年头越多,夜班时间越长,接触的光线强度越高,患病的可能性就越大。波士顿的布里汉姆所的研究人员和妇科医院的专家查阅了78562位护士的健康史,发现她们患乳腺癌的比率较低,但是发病率与她们夜间工作也有密切的关系。上夜班1—29年的护士的情况表明,乳腺癌发病率年平均增长8%。上夜班30年或更长时间的护士,乳腺癌发病率年平均增长36%。其它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照在视网膜上的灯光,即使在睡眠期间,也会减少褪黑激素的生成,而褪黑激素能帮助调节昼夜节律,还具有抗氧化的功能。有证据表明,这种激素在一些哺乳动物身上对雌二醇激素起抑制作用,而雌二醇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褪黑激素防病功能的得克萨斯健康科学中心的神经内分沁学家鲁塞尔·雷特说:“灯光是一种毒品。滥用灯光,就是在危害健康。”
人工光即使有同样的亮度,也并不产生同样的光学和生物效应。荧光灯、金属卤化灯、高压水银灯通常用于场馆照明,射出许多不易察觉的紫外线,对照明不起任何作用,但却会对天文台的观测工作构成干扰。传统的白炽灯放射许多红外线,使灯泡易热,照明效果也差。以上这些种类的灯,还有越来越普及的用作街灯的高压纳灯,光谱都很宽。这就使灯光看上去像自然光,蚕蛾、鸟类以及其它动物能看见这些光,并受到吸引。相比之下,目前在一些街头使用的光照好的低压钠灯只放射窄范围的黄色光。由于生物不会把低钠灯光当作是自然光,因而能对生态的人为干扰降到最低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其中部分并不很富裕的大都市仍一味效仿发达国家大都市的做派,大搞所谓“夜景光团”工程,把原本安详静谧的氛围,打扮得流光异彩,花里胡梢,既劳民伤财,制造虚假繁荣,又对生态和人的健康无益。谁都不会将“灯火辉煌”与国富民强划等号。国际夜空协会副主任伊丽莎白·阿尔瓦勒兹是环保用灯的积极倡导者。她常拿着一些装有明亮街灯的照片,向周围人做宣传。照片上灯光投下阴影,而阴影处则可能是坏人伺机作案之地,中国人管这种现象叫“灯下黑”。阿尔瓦勒兹说,仅凭亮度并不能达到高能见度,太多的灯光反而让人什么都看不见!
阿尔瓦勒兹和研究光污染的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社会应该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光污染的程度。他们建议对固定照明设施进行遮盖,并将散射光的圆形灯换成不散射光的平底灯,让灯光照向需要照射的地方,而不是过路人的眼睛和居民的窗户。他们还建议降低大多数照明灯的功率,坚决取消不必要的照明灯。不要像有些蹩脚的光团设计师那样,能用两个灯杆就不用一个。阿尔瓦勒兹说:“装饰性灯光应该像高明画家的画笔,要画龙点睛地突出细节,而不应该像粉刷匠手里的刷子,均匀地细密地刷满整个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