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思维操练式讨论
思维操练式讨论是一种高级的头脑游戏的讨论方式,它往往不拘泥于具体知识的再现与理解,而在于锻炼脑子的灵活性、迁移性。思维操练式讨论的命题在现实生活世界里是不存在的,学生感到新奇、新鲜、有意思,容易被激起一种探讨的冲动。进行思维操练式讨论需要逻辑推理的过程,也需要直觉、形象思维的参与,同时聚敛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也会交错在一起,对培养思维品质是极为有益的。例如,在“地理Ⅰ”第一章的教学中,就可以提出“假如黄赤交角加大,对地球会产生什么影响?”“除地球外,对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进行排队”诸如此类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维操练式讨论。
(4)任务式讨论
地理教学中的任务式讨论源自各种与地理相关的任务,讨论是为任务的解决“方案”而展开的。任务式讨论需要学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依靠与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集体探讨任务的性质、内容、特点,以及完成任务的途径与策略。讨论后应形成文字材料,意义比较大的任务讨论还应要求学生整理成“方案”与“建议”,以便张贴出来进行交流。“地理Ⅰ”中适合任务式讨论的课题并不少,如“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等等。
(5)反思式讨论
反思式讨论是随着教育理念的提升、反思模式的倡导、创新思潮的兴起应运而生的,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愈来愈多地被采用。反思式讨论是对传统理论、权威结论、标准答案的一种重审与反观,常见的组织形式是自由辩论,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的精神十分有益。教师在组织讨论过程中,既要积极,又要慎重,不能从“唯书是从”的极端走向“批判一切”的另一极端。反思式讨论要运用辩证法,要有理论根据与实践依据。比如,“地理Ⅰ”第四章有关“1998年长江洪水原因的探讨”,教学时往往会涉及到湖泊面积缩小的问题,许多老师片面强调人为因素,只讲“滥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围湖造田”直接造成湖面萎缩,而忽略了“湖泊沼泽化”这一自然过程。其实,湖泊沼泽化是一个十分普遍的过程,假如杭州的西湖没有经过列朝列代象苏东坡、白居易等人的治理,以及解放后几次大力度的整治,西湖也许就不存在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式讨论。
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常用的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板书笔记法,演示法、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实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有不同的特点,没有什么优劣和高低之分,只要是凸现现代教育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使学生素质得到提高的教学方法,就是可行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象、教师对象、教学条件、教学时段等等因素的不同,即使是同一内容的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笼统来谈“地理Ⅰ”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的。
从教材结构与内容特点来分析,“地理Ⅰ”重点渗透了一些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些“核心能力”是支撑着“地理Ⅰ”知能体系的骨架。把握好了这些“核心能力”的培养,就牵住了课堂教学的“牛鼻子”。因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进行“核心能力”的训练,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审慎对待的首要问题。本部分将结合这些“核心能力”来谈教学方法的选择,试图给教师一些教学上的启迪。
1.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敏锐觉察力的培养
地理学科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力,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展开范围和空间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地理Ⅰ”有关这方面能力培养的内容很多,如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世界洋流的分布等,教学中应重视地图法和谈话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辨识与评析,对空间展开范围和空间排列状态进行观察与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