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雨滴掉下来,落在电线、物体和地面上,马上结成透明或半透明的冰层,使电线变成粗粗的冰棍,使地面积起了厚厚的冰层。这就叫雨凇,有的地方叫冰凌。
雨凇的产生必须要在近地层里有温度向上递增的条件。所以从高层气温高于零度的气层中下降的雨滴,到了近地面层中因为气温低于零度,使雨滴呈过冷却状态(即虽在零下而仍未冻结)。这种过冷却水滴落在一切温度接近零度或零度以下的物体和地面上便立即冻成冰——雨凇。
雨凇也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使电线不胜重荷而断裂,几公里以致几十公里的电杆成排倾倒,使通讯和输电断绝,严重影响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例如广东北部1969年初的一场严重的冻雨,使工业集中的粤北地区电讯交通中断,工矿停电停产一个多星期。还有1972年2月1~8日湖南、贵州、江西等地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冻雨天气,最严重的地段电线结冰近 10 厘米粗细。使电报电话都不通。山区公路上地面积冰也是十分危险的,往往易使汽车滑向悬崖。1977年10月27~28日。承德地区罕塞坝林场下了一场历史上少见的雨凇。使大约60万棵树木折断,损失木材约96万立方米,折合人民币约2700~2800万元之巨。
1.年雨凇日数
中国年平均雨凇日数分布特点是南方多、北方少(但华南地区因冬暖,极少有接近零度的低温,因此既无冰雹也无雨凇);潮湿地区多而干旱地区少(尤以高山地区雨凇日数最多)。中国年平均雨凇日数在20~30天以上的台站,差不多都是高山站。而平原地区绝大多数台站的年平均雨凇日数都在5天以下。
在60年代里,广州没有出现过雨凇,上海、北京、哈尔滨平均每年仅分别出现0.1、0.7和0.5天。中国雨凇日数最多的台站是峨眉山气象站,平均每年出现141.3天(最多年167天),其次是金佛山70.2天(最多年93天),第三位湖北巴东绿葱坡61.5天(最多年90天)等,都出现在南方高山地区。北方的雨凇既不多也不严重,干旱地区尤少。北方雨凇日数最多的地方就是甘肃通谓华家岭、华山和长白山天池,它们平均每年分别出现 29.6、19.8和18.5天,也都是高山台站。
雨凇最多的季节,冬季严寒的北方地区以较温暖的春秋季节为多,如长白山天池气象站雨凇最多月份是5月,平均出现5.7天,其次是9月,平均雨凇日3.5天,冬季12月至3月因气温太低没有出现过雨凇。而南方则以较冷的冬季为多,如峨眉山气象站12月雨凇日数平均多达26.4天,1月份也达24.6天,甚至有的年份12月、1月和3月都曾出现过天天有雨凇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