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和使用地图技能的训练
	地图是向学生传递地理信息的媒介和载体。它们既能成为独立学习材
	料,又能为教学创设直观情境。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地图有教学挂图、学生地
	图册、教材插图和附图。
	独立运用地图技能的形成,在赖于训练。即要求学生了解地图基础知识
	后,反复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掌握地图语言。只有能够看懂
	地图,能说明图上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点,并作出正确结论,才算掌握了运用
	地图的技能。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而学生地图
	册就是进行这种训练的优良场所。训练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
	第一步:对照课文阅读地图。一般学生的读书训练先于读图训练。因此,
	初学地理时,读书能力优于读图能力;习惯读书,不习惯读图。所以,读图
	训练应当从读书入手,由书到图:即阅读课文后,先在地图上对课文描述的
	地理事物进行定位;然后借助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位置、轮廓、地形、河湖、
	城市、交通等地理特征在头脑中形成分布观念。这就是通过读书辅助读图的
	过程。下面的练习可以反映这一阶段的训练要求:阅读课文和图62,填写下表:
	第二步:按照地图复述课文。是指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照地图默述
	课文。起初分题叙述如位置、地形、气候、水文、资源、产业、交通、城市
	等,逐渐发展到综合叙述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利用改造
	自然的途径和措施等。下面的练习反映了第二步训练的要求:据图63 叙述热
	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变化的原因。
	第三步:独立使用地图认识地理事物。这不妨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例:首
	先,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说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特征和联系;然后对照教
	材加以修正和补充;在此基础上加深、拓宽知识领域。经过反复训练便会形
	成图文统一的地理知识:读文时,头脑中便会涌现生动形象的地理图景;读
	图时,头脑中便会呈现出条理分明、准确丰富的地理课文。下面的“西北地
	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阅读提纲(见表2),大体反映了第三步训练的
	要求。
	若从学生地图思维发展的过程去认识以上三步训练,可以作这样的解
	释:地图虽是形象的,但图上的所有符号都是抽象的。所以人们说:地图是
	地理事物抽象化的形象。地图的这个特点,决定了运用地图进行思维必是形
	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的思维。
	从训练的第一步看,是借助地图把学生熟悉的文字符号与尚且陌生的图
	例符号建立联系。这样,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这样的认识链条:词语(课
	文)——词语代表的地理实体——对应的图例、颜色、符号。第一步训练的关
	键,就在于建立这样的联想链条。
	第二步训练就是在上述基础上,通过情境的反复和变换,使链条双向通
	畅。
	训练的第三步是通过联想再造地理图景或地理模型:一方面概括形象知
	识,形成关于地理分布和地理过程的表象,储存在大脑的右半球;另一方面,
	将抽象得到的地理本质,诸如概念、规律、原理等,以语言的形式,储存在
	大脑的左半球。由此可见,地图思维是一种品格很高的思维。
	要使地图充分发挥教学效益,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因此,“创设问题情
	境”便成为用图的关键。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目标和学生求
	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表2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阅读提纲(表格由学生回答)
	位置邻国范围面积
	占全
	国
	人口
	占全
	国
	主要少数
	民族
	地形及分
	区
	气候特征主要河流植被
	西
	北
	地
	区
	大兴安岭
	以西;长
	城、昆仑
	山、阿尔
	金山以
	北。
	俄、蒙、
	哈、吉、
	塔。
	内蒙
	古、新、
	宁、甘
	西北
	部。
	30 % 40 % 蒙古、回、
	维吾尔、哈
	萨克
	高原盆地
	为主。包括
	内蒙古高
	原、塔里木
	盆地、准噶
	尔盆地。
	温带大陆性
	气候。干旱,
	降水量自东
	向西, 由
	400mm 降至
	200mm 。
	河流稀少,
	多为内流
	河。主要外
	流河是黄
	河,主要内
	流河是塔
	里木河。
	自东向西北
	由草原—荒
	漠草原─荒
	漠。呼伦贝
	尔是优良的
	草原牧场。
	青
	藏
	地
	区
	横断山以
	西;喜马
	拉雅山以
	北;昆仑
	山、阿尔
	金山以
	南。
	塔、阿、
	巴、印、
	尼、锡
	不、缅。
	青、藏、
	川西
	部。
	25 % 不足
	1 %
	藏高原为主。
	青藏高原
	有“世界屋
	脊”之称,
	还包括柴
	达木盆地。
	独特的高原
	气候,气温
	低,晴天多,
	日照时间
	长,太阳能
	丰富。
	怒江、金沙
	江、雅鲁藏
	布江水力
	资源丰富,
	有待开发。
	高寒草原牧
	场。
	图64 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入与课题有关的探讨情境。这一过程概括起
	来就是“不协调——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造成不协调需要设疑,把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疑问之中,在
	学生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把注意、记忆、思维和探讨凝聚起来,达到智力活
	动的最佳状态。请看下面的教学实例(细节略):“穿越日界线的日期变化”。
	教师:(指《世界时区图》)这幅图使我想起一个故事,请你们对照地图,
	边听边看边想:
	1520 年,麦哲仑率领着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开始了环球航行的
	宏伟计划。1521 年,他们越过了大西洋、太平洋后,麦哲仑死于菲律宾。麦
	哲仑的水手们闯过了千难万险,于 1522 年 9 月6 日抵达西班牙港口巴塞罗
	那,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的壮举。但船上的水手却吃惊地发现,西班牙
	当地的日期竟是9 月7 日。事情惊动了教会,教会断定,失去的一天是被躲
	在船里的魔鬼偷走的,因此船不能停靠,人不得上岸。“失去的一天到哪儿
	去了?”水手们百思不解。请你用已经学过的关于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帮助
	他们找出失去的一天。
	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他们终于运用学过的知识找回失去的一天,
	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教师接着说:曾有这样一道高考题,你们是否有勇气试
	一试?(学生们跃跃欲试)
	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 月30 日12 时(区时)起,经过5 分钟,越
	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A.12 月29 日12 时5 分;B.12
	月30 日11 时55 分;C.12 月30 日12 时5 分;D.12 月31 日12 时5 分。(答
	案:A、C、D)
	
		学生们利用《世界时区图》展开热烈的探讨,不仅得到了问题答案,而
	
		且总结了穿越日界线日期的变更规律。但教学并未就此止步,教师接着问:
	
		麦哲仑的水手要重新获得失去的一天应当怎样做?
	
		教学在一连串的问题中,从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从知识到技能,
	
		又从技能达于创造思维活动。通过这一教学实例我们看到,运用地图进行教
	
		学(心智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以下操作步骤:运用地图设置问题情境;组织
	
		学生观察、理解问题;示范讲解、引导探讨;提示方法、开拓思维;及时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