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面积 44.2万平方千米(不计越南境内的 1.2万平方千米),系由西江、东江和北江三大支流所组成。其中以西江为最长,是珠江的主干。
西江主源为南盘江,源出乌蒙山脉的马雄山(云南沾益境内),至册亨县境会北盘江后称为红水河;再向东南流至广西石龙,汇合柳江后称为黔江;在桂平与郁江汇合后称浔江;至梧州与桂江后始称西江。西江自石龙以上为上游,流域内石灰岩广布,河谷深切,多急流瀑布,北盘江支流打帮河的黄果树瀑布水头高70 米。石龙以下至梧州为中游,切过与之斜交的北东向山脉,形成平坝与峡谷相间的河谷地貌,著名的峡谷如黄茅峡、大藤峡等,河窄、水深、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梧州以下为下游,河面宽窄相间,宽处达1500米,狭处仅300—400米,经三水后进入珠江三角洲,主流经磨刀门入海,全长2214千米。
东江上源为寻乌水,发源于江西寻乌县境内的南岭山地,自龙川以下始称东江,东江属山溪性河流,上游河窄水浅,两岸多陡峻山岭,自惠阳以下进入平原,河床多沙洲、多汊河,主流由虎门入海,全长523千米。
北江上源为浈水,发源于大庾岭南坡,至韶关附近与武水汇合后始称北江。韶关以下北江穿过盲子峡、飞来峡等峡谷区,河道顺直,并先后接纳了滃江、连江等支流。自清远以下进入平原,亦于三水附近进入珠江三角洲,河道宽浅并分成数股,与西江相通,主流于洪奇沥入海,全长466千米。
由此可见,珠江基本上是由三条独立水系组合而成,它们在珠江三角洲汇集,并通过纷纭的港汊相互沟通,在三角洲平原上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水系,主要水道有34条,入海口门有8个,它们是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等。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其流域面积仅占珠江全流域面积的4%。实际上真正称为珠江的仅指广州至虎门这一小段。
珠江是一条雨型河,由于全流域基本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丰沛,河川径流量大,多年平均径流量达3360亿立方米,为黄河的6倍,占全国径流资源总量的13%,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
年内径流量虽主要集中夏季,但因雨季来得早,去得晚,一般从4月开始进入汛期,10月出汛,汛期长达半年以上。汛期内有两个高峰,一个在5—6月,一个在8—9月。
珠江流域也是我国降水强度大,暴雨多的地区之一,汛期洪水相当频繁。一般西江洪水多发生在6—8月,东江的上游是5—6月,中下游为7—8月(台风影响),北江与东江相近。正因为如此,作为三江辐聚区的珠江三角洲,洪水威胁就相当严重。
但珠江径流年际变化不大,尤其是西江,由于集水面积大,支流多且分布比较均匀,上游又有较为丰富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变化更小,变差系数多在0.20—0.21上下。北江因流域面积小,降水变率较大,东江因受热带风暴和台风降水的影响,变差系数较大,约达0.30—0.35之间(表4-14)。
由于植被覆盖率较高,加以石灰岩广布,珠江流域各河流含沙量较小,平均含沙量0.321kg/m3。含沙量最大的红水河为0.628kg/m3(迁江站),流经石灰岩地区的桂江仅0.12kg/m3。
总之,珠江,特别是西江,是一条沙少、水丰、径流量变化比较平稳的河流,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珠江水系河流常年通航里程达1.2万千米,水运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水能资源也很丰富,流长水丰的西江尤为丰富。不利的条件是洪水威胁较大,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此外,粤北、桂北山区的干旱也时有发生,都需要认真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