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我国陆栖脊椎动物地理(2)

时间:2011-01-29  归属:中国自然地理
2.三大自然区与动物分布。三大自然区对动物分布的影响,分别表现为湿润、干旱和高寒环境的作用。

(1)季风区,包括我国东部。区内动物区系的主要特点是南北方耐湿动物互相渗透,成为两大界动物分布上最广阔的过渡地带。这类动物在脊椎动物各纲中均有。最突出的如属于热带、亚热带成分的猕猴(Macaca mulatta)和果子狸(Paguma larvata),其分布区可伸至华北。虎(Pan-thera tigris)、青鼬(Martes flavigula)和黑枕黄鹏(Oriolus chinensis)可伸至黑龙江流域。北方动物分布区南伸的种类,可举大蟾蜍(Bofu bofu)、普通(Sitta europaea)和小飞鼠(Pteromysvolans)等为例。季风区既是南北方鸟类季节性迁徙的重要通道,又有不少南北方种类同在区内留居或繁殖。此外,区内还产有一些特殊的种类,如鸟类中的长尾雉属、勺鸡(Pucrasiamacrolopha)、鸳鸯和兽类中的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等等。生活同湿度条件密切相关的两栖类,有98%的种类分布在季风区内。季风区对耐旱动物的阻限作用,多比较明显。只有东北西部和华北地区,成为某些耐旱动物向季风区渗透的缺口。如小沙百灵(Calandrella rufescens)、凤头百灵(Galerida cristata)、石鸡(Alectoris graeca)、斑翅山鹑(Perdix dauuricae)、榆林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和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等。

(2)蒙新干旱区,其动物组成大多是适应干旱气候的种类。如沙蜥、鸨和沙鸡,以及跳鼠和沙鼠等。自季风区渗透而来的耐湿种类,其分布区主要沿山地与河谷湿润环境延伸。如狍(Caprco-lus capreolus)沿山地进入阴山和祁连山地,鳖(Trionyx  sinensis)则沿黄河伸入内陆中部水域。青藏高原之耐寒动物群,沿高山环境问本区渗透。

(3)青藏高寒区,由于动物栖息条件严酷,因而动物种类很少。尤其是藏北高原动物种类愈形稀少。但有少数特殊适应于高寒气候的种类,如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野牦牛(Bosgrun-niens),藏雀(Kozlowia roborowskii)和藏鹀(Emberiza koslowi)等。高原南缘因有喜马拉雅山脉屏障,一些南方类群无法超越高山带进入青藏高原。中亚干旱、半干旱区一些种类的分布区,经柴达木盆地不同程度地扩展至高原。如沙蜥属、毛腿沙鸡属、沙百灵属、几种跳鼠、子午沙鼠和鹅喉羚等。高原东南部边缘,自然条件比较复杂,动物种类较多,是高原动物聚集的中心。东部季风区一些南方种类,如猕猴、鹦鹉等,沿河谷森林上溯至高原边缘2000—3000米的高度。

3.温度带对动物的阻限作用。我国陆栖脊椎动物的地带性变化,主要反映在季风区耐湿动物群中,按动物种的分布,仅限于某一温度带的种很少。除典型热带成分外,大都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温度带。因此,温度带对动物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某一温度带或亚带的南界或北界对于北方类群或南方类群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阻限作用。总的来说,北方代表性类群大多以北亚热带北界为其南限。南方代表性科从热带向北递减。在亚热带的三个亚带中的递减率分别为16%、28%、48%;至暖温带为66%,温带为76%。其中,一些具有典型热带季雨林生态习性,为东南亚或旧大陆热带所特有的类群分布北界,大致与热带北界相符。如鸟类中的阔嘴鸟科(Eurylaimi- dae)、鹦鹉科(Psittacidae)、犀鸟科(Bucerotidae),兽类中的懒猴科(Lorisidaeo)、长臂猿科(Hylo-batidae)、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和象科(Elephantidae)等。许多热带动物在我国的分布不限于热带,而可北伸至南亚热带,因而南亚热带北界相当于东洋界热带区系的北界。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中纬或低纬热带-温带动物的北限,相当于寒温带南界。此带以北动物显著减少,反映寒冷条件对动物的阻限作用。同时,此界是寒温带典型动物分布的南限,著名的环北极圈分布的驯鹿(Rangifer tarandus)的分布南限,大致与此带相符。

三、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生态地理群

我国陆栖脊椎动物对自然条件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区系分布的特征上,而且表现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动物在生态习性上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前述三大自然区的各动物群,实际上反映了动物对大区域气候条件适应的共同性,可以视为我国生态地理动物群的最高一级划分。这里是讲各气候-植被带之动物组成和生态各不相同。每个带都有其一群基本成分,对该带环境有较高的适应性,在数量上形成优势或常见。我国有7个基本的生态地理动物群。

1.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北部和阿尔泰山,地处寒温带泰加林南缘。气候寒冷,动物生活条件较严酷,动物的组成比较简单,但数量上却比较丰富。与寒冷相适应的冬眠、冬毛丰满、储藏冬粮、雪地生活等生态特征十分突出。森林掩蔽条件良好,但食料比较简单。北部,有蹄类以驼鹿、马鹿、麝、狍和野猪为主。驯鹿已无野生种。啮齿类中主要有树栖的松鼠、半树栖的花鼠,以及地栖的大林姬鼠和两种、雪兔在针叶林带也普遍可见。食肉类以黄融占优势,香鼬、艾鼬、狐、狼、棕熊、水獭、狗獾等均甚普遍。猞狸较为常见,是针叶林带典型的中型猛兽。鸟类以榛鸡、细咀松鸡和黑琴鸡等特别繁盛。林缘及灌丛环颈雉不少。爬行类中,胎生蜥蜴及棕黑锦蛇是比较典型的种类。阿尔泰山区完全缺乏季风区广布的种类,动物组成更为简单。没有大型的有蹄类,而以麝狍最常见。啮齿类中以松鼠和花鼠最多。食肉兽有狐、猞狸。鸟类有红咀山鸦等。

2.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分布在东北针叶林带以南至秦岭-淮河之间的季风区。暖季时动物食料比较多。动物群的组成和生态习性的季节变化明显。区域内随生态环境的差异,动物组成亦有明显不同。

长白山与小兴安岭南部,林地面积广大,林栖动物仍相当丰富。大、中型兽类中,狍、野猪和马鹿普遍可见,是优势种。常见的还有麝和青羊,梅花鹿尚有少数保存。食肉兽大多与寒温带共有,亦以黄鼬为最多。小型啮齿类中有松鼠、花鼠、林姬鼠、棕背、红背等。针阔叶混交林的外围,以及大兴安岭南部、华北山地,是适应于次生林灌、田野生活的森林动物和草原动物,组成森林草原动物群。兽类中狍是代表,其它有少数驼鹿、马鹿。华北山地有一些与南方共有种类。如岩松鼠、沟牙飞鼠等,并残留有猕猴。地栖啮齿类,主要有黑线姬鼠;在农区,主要是田野生活的小型啮齿动物,如黑线仓鼠、大仓鼠、几种鼢鼠、小家鼠及食虫类小兽麝鼹等。

温带森林和森林草原的鸟类,有一些共同的优势种和常见种。如大山雀、沼泽山雀、三道眉草鹀最适于次生草、灌丛生活。喜鹊、灰喜鹊、大鹀、环颈雉等,在某些环境中为留鸟或冬候鸟。候鸟和旅鸟有家燕、金腰燕、金翅、黑枕黄鹏和黑卷尾、岩鸽、柳莺、黄胸鹀等夏候鸟。此外,来此度夏和育卵的还有丹顶鹤、鸳鸯、鸿雁、豆雁、灰雁、绿头鸭和绿翅鸭。爬行类中有虎斑游蛇、黄脊游蛇、赤链蛇、红点锦蛇、蝮蛇和丽斑麻蜥等。两栖类有蟾蜍、花背蟾蜍和青蛙等。

3.温带草原动物群,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东部至西辽河平原的干草原带。动物组成较简单。啮齿类特别繁盛。有蹄类种类少,但数量多。鸟类中的留居种类不多。两栖爬行动物稀少。草原啮齿类动物以田鼠、鼢鼠、黄鼠、旱獭和鼠兔等属的少数种为主要成分。有蹄类以黄羊最具代表性,食肉兽中以黄鼬、艾鼬、沙狐、狐、兔狲、虎鼬和香鼬等最常见,它们对消灭草原啮齿类动物有一定的作用。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均不多,广泛分布而又最常见的有云雀、角百灵、蒙古百灵、沙鹏等。草原上的水域及其附近,是鸟类最丰富的地方。夏季,白骨顶常大量聚集,其它有大苇莺、凤头麦鸡、苍鹭、鸥类、翘鼻麻鸭、罗纹鸭、鸿雁、疣鼻天鹅等。草原猛禽有鸢、金雕、雀鹰、苍鹰等,它们是啮齿动物的天敌。爬行动物有丽斑麻蜥、榆林沙蜥、白条锦蛇和蝮蛇。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中国我国陆栖脊椎动物地理
  • 上一篇:我国第三纪的发展过程
  • 下一篇:我国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