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区系特征
华北地区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组成本区植被的建群种甚为丰富。森林植被的建群种以松科的松属(Pinus)和壳斗科的栎属(Quercus)的种类为主。针叶林中的赤松(Pinusdensiflora)分布于辽东半岛南部、胶东半岛直到苏北云台山一带;油松则广泛分布于华北山地的丘陵上;华山松分布于华北西部地区。侧柏在某些环境下可以成为建群种,广泛分布于华北各地。此外在中山区还可见到云杉属、冷杉属与落叶松属的树种组成的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中辽东栎分布于辽东半岛北部并沿燕山山脉向西到冀、晋、陕、甘、豫各省。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南部、鲁、豫及皖北、苏北等。栓皮栎(Q.variabilis)在华北西部地区较多。此外各地还有以桦木科、杨柳科、榆科、槭树科植物组成的各种落叶阔叶林。
在本区的自然植被中,目前面积最大而且分布最广的是森林遭受破坏之后而出现的灌草丛。这是一种常见的次生植被,其建群种灌木以荆条和酸枣为主,草本种类以黄背草(Themedatriandra var.japonica)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最占优势。
华北地区植物起源于北极第三纪植物区系,由于在冰期内没有受到大规模冰川的直接影响,受中亚干燥化的影响也不太深,因而是第三纪植物区系的直接后代。它的种类成分很复杂,残留的种类很多,例如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臭椿、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等都是。
由于华北地区在植物区系系统中的位置处于中国日本亚区的边缘,使其区系成分带有较大的过渡性特点。欧亚大陆草原成分在华北植物区系中占有一定的数量,如柽柳、翅碱蓬、猪毛菜、盐爪爪、蒺藜、隐花草等。许多起源于热带的喜马拉雅和西南的植物经西北而达华北,例如金露梅、大黄、竹叶子等,属于喜马拉雅成分的华山松可分布到陕西、山西、河南等省,而牛皮消(Cy-nanchum anriculatum)甚至可分布到东部沿海。
华北地区植被和东北地区的联系也较多,常见的东北区系植物如风桦(Betula costata)、蒙古栎、糠椴、刺五加、核桃揪、毛榛等在华北地区亦可见到。华北地区植被与朝鲜、日本植物区系也有联系,如赤松是这些地区所共有的特有种植物。
人类的活动又大大改变了植物区系的组成,尤其是平原地区更明显。许多在华北各地栽培的主要农作物和果树自外地引进已有悠久的历史。来自海外的豌豆、蚕豆、胡萝卜、燕麦、苜蓿、核桃、葡萄、甜菜、亚麻、茄、玉米、马铃薯、棉花、烟草等,早已成为本地区的主要栽培植物。番薯是明朝后期才传到华北的,花生、番茄等则更是在清朝后期才输进而大量繁殖起来的。
近百年来,引种的外国树种也很多,如刺槐、加拿大杨、钻天杨、紫穗槐等。在山区或海边,日本落叶松、黑松(Pinus thunbergii)常作为造林树种。
(二)地带性植被土壤的分布规律
1.由于热量不同而引起植被的纬度地带性变化是明显的,本地区南界秦岭淮河一线附近,植物区系中的亚热带成分较多,有天然生长的常绿成分,如红楠、青冈、山茶、扶芳藤等。亚热带广泛分布的各种落叶阔叶树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只有盐肤木、漆树、枫杨、白檀等可以分布到辽东半岛。
在植物群落的组成上,也表现出纬度变化。华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并以栎林为代表。在南部,栎林的主要建群种为麻栎、栓皮栎等,往北逐渐为蒙古栎、辽东栎所取代。枫香树林、黄连木林也只个别见于本区的南部。竹林,喜暖的狗牙根(Cynodn dactylon)草甸等也都限于南部。
引种栽培的多种亚热带树木、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所表现在地带性差异也很明显。越向北,能够引种的种类逐渐减少。例如本区南部城市常见的行道树悬铃木,在黄河以北虽能生长,但发育很差,再向北就不能越冬。
2.华北地区由于水分自东向西减少,植被、土壤的经度递变也很明显。
1)东部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属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年降水量一般大于700毫米。干燥度小于1。可以生长华北的代表树种麻栎、栓皮栎、槲栎(Quercus aliena)。以槲树(Q·dentata)和辽东栎为主体组成的落叶阔叶林,以及由赤松、油松构成的赤松林、油松林是地带性植被。辽东半岛与长白山毗邻,长白地区植物在辽东半岛有大量出现,如蒙古栎在数量上占各种栎类的首位,色木(Acer mono)、马鞍树、黄襞(Phellodendron amurense)、黑桦、糠椴、紫椴等在植物群落中仍居重要地位。胶东半岛南部,水热条件良好,植物群落中含有较多的南方成分,例如崂山和云台山都有天然生长的常绿阔叶树红楠,崂山有野生的山茶。林下常绿和半常绿灌木种类甚多。藤本植物有胶东卫矛等。落叶阔叶林中也有不少属于南方成分的落叶树,如苦木、白木乌桕(Sapium japon-icum)、刺楸、盐肤木、榔榆(Ulmus Parvifolia)、化香树等多种。
地带性土壤为棕壤。棕壤发育于不同物质组成的母质,由于夏季气温高,雨量多,不但土壤中粘化作用强烈,而且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得易溶性盐分和碳酸盐都被淋失,粘粒沿剖面也向下移动并发生淀积。有机质含量较高,向下逐渐递减。本地带为我国柞蚕的集中产区,也是我国暖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
2)辽西冀北山地,华北平原、山西高原东南部、渭河谷地等地,属旱生阔叶落叶林、褐土地带。本地带降水量已减少至500—600毫米,旱季较长。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并混有温性针叶林,以及人为破坏后出现的大面积次生灌草丛。在植物区系组成上,以华北成分为主,油松、栎类是植物群落的主要建群种。但在较高山地则保留了较多的欧洲西伯利亚植物区系,如云杉属、冷杉属、落叶松属的一些种及若干被子植物。组成残存落叶阔叶林的代表性的种有白桦(Betulaplatyphylla)、辽东栎、蒙古栎、槲栎、山杨等,针叶林主要是油松林。灌木有毛榛、虎篮子、胡枝子、北京忍冬(Lonicera pekinensis)等。
褐土成土过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碳酸盐在土壤中的淋溶和淀积,粘化作用以残积粘化为主, 同时也进行着弱度的淀积粘化, 粘化层紧实而质地粘重,表层有机质的含量多在1—3%。褐土分布地区大多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芝麻等作物,也种植苹果、梨、杏、柿、枣等果木。褐土经过长期耕种熟化后即形成黄垆土和潮黄垆土,耕层深厚,保水保肥性较好。因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1%左右,氮、磷的供应也不足,加上易受春旱,故需增施有机肥料,不断补充氮磷肥和发展灌溉。山地发展果树还需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3)黄土高原西北部属草原、灌丛、黑垆土地带。本地带植物区系的特点,一是喜暖的亚洲中部草原成分在植被组成中起主导作用,长芒草、短花针茅为主要代表。二是东亚成分,特别是其中一些耐旱成分占较大比重。
主要的土壤为黑垆土,西北部广泛发育淡黑垆土,东南部接近森林区的地方则发育暗黑垆土。由于农业活动历史悠久,原生的土壤类型已消失,多成为垦殖耕种的农业土壤。
4)在山区,具有一定的垂直地带性,其垂直带谱依次为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温性叶林和山地灌丛草甸。在落叶阔林带中,往往杂有侧柏林和油松。但在大部分地区由于森林遭破坏而出现次生的灌草丛。针叶林带主要是云杉林,冷杉林,有时也有落叶松林,以及由于针叶林破坏后出现的次生杨、桦林。灌丛草甸带由各种中生的落叶灌丛和杂类草组成,其种类成分在不同地方略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