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植物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植物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主要反映在它的净化作用上。农业生产上大量应用有毒农药,特别是工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排放含有各种有害物质的废气、废水、废渣,所谓“三废”,大量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生物的生存,更严重地是危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植物对大气的净化,一般是通过以下的途径:首先是通过叶片吸收大气中的毒物,减少大气中的毒物含量;其次,是植物能降低和吸附粉尘,净化大气,例如茂密的树林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的大粒尘埃降落,特别是某些植物的叶面粗糙多毛,有的分泌粘液和油脂,更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植物,一经雨水冲洗,又能迅速恢复吸附的能力;此外,草坪也有显著的减尘作用。草坪由于枝叶繁茂,根茎与土表紧密结合,在草坪上沉积的各种尘埃,在大风天气不易出现扬尘和污染。因此,在城市、工厂区和隙地,多种草坪,尽量避免土壤裸露,也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一种有效措施。
植物对水域的净化,主要有以下途径:首先是植物能分解和转化某些有毒物质。在低浓度的情况下,植物能吸收某些有毒物质,并在体内将有毒物质分解和转化为无毒成分。例如,植物从水中吸收丁酚,丁酚进入植物体后,就能与其他物质形成复杂的化合物,而失去毒性。其中最常见的为酚糖苷,它可以贮藏在液泡内变成对植物无毒的结合态物质,在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被分解和利用,参加细胞正常的代谢过程。其他苯、氰等也都有相似的情况;其次是植物的富集作用。水生植物能吸收和富集水中的有毒物质,其富集能力依植物种类不同而异,但一般可高于水中有毒物质浓度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以上。不同植物吸收和富集不同的有毒物质的能力是不同的,利用植物富集能力来净化环境时,必须注意食物链的延伸对人类的影响。
土壤污染可以由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而引起。工厂排出的含有重金属的废气、烟尘和其他有害气体、工业废水、废渣,以及农业上施用化学农药、某些毒性除莠剂及污水灌溉等都会污染土壤。其他放射性物质也会对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后,能引起土壤酸化或碱化,以及影响有些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利用某些植物对土壤中污染物质的吸收,就能达到消除和净化的目的,但也必须注意某些农林产品,通过粮食、蔬菜、果品、牧草等,严重危害人畜。
在环境保护中,植物除了净化作用,还有监测作用。所谓监测作用,就是利用某些植物对有毒气体的敏感性,当某些有毒气体在低浓度时,它就能出现受害症状,反映出有毒气体的大概浓度,作为环境污染程度的指示,这就是监测作用,而对有毒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利用它们来监测有毒气体的浓度,指示环境污染程度,这种植物就称为监测植物。例如利用唐菖蒲和葡萄监测氟化氢,利用菠菜和胡萝卜监测二氧化硫(SO2),这些植物的叶片部分反应最为敏感。叶片上都会因距离污染源的远近而出现伤斑的长短、大小、深浅和受害叶面积的百分率大小等差异,指示出大气中有毒物质的浓度。不论植物的净化作用或监测作用,都必须在工业、农业和城市的环保工作等的统筹计划和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使有毒物质的含量,在植物可以忍受的程度下,才能起净化和监测的作用。因此,不同植物对有毒物质含量的忍受程度、敏感性和净化情况,也是植物学上一个重要的课题。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植物有散放杀菌素的作用,还有减低噪声的作用,这对人类的健康和工作,是极为有利的。
4.植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植物的生长发育,都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植物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又会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成年植物在地面上的枝叶和地面下的根系,都会改变局部环境的情况,特别是单位面积上丛聚的树木,也就是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更大,它可以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防止水、旱、风、沙的灾害,有利于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森林对地面的覆盖,特别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非常重要。森林的存在,使雨水可以通过树冠,缓缓下流,经地面的枯枝落叶或腐殖层,渗入土中,减少雨水在地表的流失和对表土的冲刷。因此,河川上游有茂密的森林,就能涵蓄水源、使清水常流、削减洪峰流量、保护坡地、防止水土流失,这样,也就减免下游河床或水库的淤垫。此外,森林枝叶的蒸腾作用,使水汽在大气中散发,水汽凝结成雨,减免地区干旱。
据估计,黄河流水挟带的泥沙每年有16亿吨,而长江的泥沙含量,也日趋上升,据近40年来有关资料的估计,长江流域的土壤总侵蚀量已达24亿多吨,相当于每年毁坏土地 720万亩,这些都反映我国目前不少地方存在着破坏植被所引起的严重后果。森林面积的逐年缩小,特别是陡坡毁林、毁草、开荒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以致江河淤积,旱涝灾害加剧。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包括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建设,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听任养育万物的沃土肥壤继续遭到破坏,随水流失,那还有什么现代化可言。
因此,加强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
(四)植物界的发生和发展
植物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是随着地球历史的发展,由原始的生物不断地演化,其间经历了30多亿年的漫长历程,形成现在已知的50余万种植物。植物界漫长的演化历史,可用地球历史上划分的代、纪来研究,从不同代、纪地层中存在的植物化石来获得植物界演化的可靠资料。由于化石、资料的不足和技术问题,目前,许多有关演化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认识也没有统一,是可以理解的。可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和古植物学研究的进展,更多的化石会被发现,会被更好地鉴别,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继续研究,不少问题必将会逐步地获得澄清和解决。
植物也和其他生物一样,最先是由非生物进化而来,经历了由无机物到有机物,逐渐形成较为复杂的类似蛋白质的有机物质,再转变为最原始的生命体,由非细胞结构的活质,再逐渐成为具有细胞结构的形式。
植物也是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最初出现的单细胞植物是由一个细胞执行着全部生活功能。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引起单细胞植物自身的变化,有的仍旧保留原来单细胞的形式,而有的在外界环境影响下,通过自身进一步变化,演化成多细胞植物,因此,细胞结构的分工现象,也就出现了。物质的吸收、同化、异化和个体的繁殖,也逐渐由不同的细胞或不同的组织、器官来进行。分工愈细,结构也就愈复杂,这些,在植物的进化上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植物也是由水生向陆生发展的。低等的绿色植物是水生的,苔藓植物是由水生转向陆生的过渡类型,直到蕨类植物才成为陆生植物。从水生到陆生是植物进化的又一个重要阶段。从水到陆,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也就加强了植物内部的矛盾,这种矛盾性也就引起了植物的发展。适应陆生的环境,植物也就逐步地产生根、茎、叶和维管组织。直到种子植物,由于花粉管的产生,在受精作用这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上,才不再受外界水分的限制,而成为现时陆上最占优势的植物。
植物也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植物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地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从而引起植物内在的变化。不能适应的,趋于衰退或灭亡;能适应的,就必然地改变了自己原有的遗传性,从生理功能到形态结构上都发生了变异。由于环境条件继续不断地改变所形成的影响,以及植物自身不断地变异,这样,就创造了愈来愈多的新植物类型。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环境条件都是不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从古至今,以及现时地球上的各个部分,或者同一部分不同的地形或方位上,有着全然不同的植物。100万年前,人类的出现,对植物界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通过生产劳动的实践,逐渐成了控制植物界最强有力的因素,创造了栽培植物,更丰富了植物的类型。总之,植物界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发展的历史,这将在下册作较详细地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