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教学
地理科普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地理复习
地理图片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新闻
行政区划
小故事
作文素材
作文大全
范文大全
黑板报
手抄报
地理资料
中国旅游
世界各地

灾害与社会-绪论

时间:2013-01-10  归属:气象洪涝海洋灾害

    气象、洪涝、海洋灾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社会是这三种灾害的承受者。社会的承受能力是决定这三种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的重要因子。社会的承受能力强,可以使一般的气象、洪涝、海洋异常现象不致于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例如,建有很好的防洪堤或防潮堤,而在灾害出现时又能团结一致地上堤抢险,即使有较大的暴雨、洪水或风暴潮,也能保住堤防,不致造成灾害。在战争年代或政治腐败的封建王朝,往往小灾变成大灾,甚至人祸重于天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气象、洪涝、海洋灾害的认识水平与减灾技术日趋完善,社会的减灾、抗灾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社会因子的作用就更为显著。

    在原始社会,人类没有生产力,一切生活所需完全仰给于自然界,与野生动物无异。在这个时代里,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同野生动物一样,主要表现在机体的抗御能力与食源上。当出现人体无法承受的低温或一段时期内的食物断绝,就会出现死亡的厄运。因此,当时的人类最好生活在有水源的热带、副热带地区。生活在温带地区的人类必须利用洞穴,抗御冬季夜晚的低温,才能生存。但是冬季食物稀少,只能过着饥饿的日子,一旦有较大的气象、水文异常,往往成为无法抗拒的灾害,导致人口大量的死亡。

    到了农业社会,人类有了自己的生产力,所以能有一定的农产品贮备,可以度过野生食物短缺的冬季。人类也有兽皮与自然纤维编织的衣服、有房屋和取暖手段越冬,能够在远比身体机能所能抵御的严寒地区度过冬季。这时,人们的抗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时期人们因从事盐业生产、捕捞也开始对海洋灾害有所感受。由于农业是一种对气象与水文条件极为敏感的产业,它的发展受到气象、水文条件严重的制约。据考证,农业最早发源于山地或河边高地,而不是土地肥沃的河谷与平原。这是因为河谷与平原容易受到汛期洪水漫溢的影响,原始人无法在此定居与生产。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黄河中下游冬季寒冷,在农作物生长旺季的盛夏又多暴雨洪水。其他文明古国全年气候炎热干旱,洪水来自上游。故农业向河谷平原发展时,治水任务极为复杂艰巨。中国历史上存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治水过程,就是同治理好黄河中下游与黄淮平原的水患,将它们开辟成古代世界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有密切的关系。治水的成果只是为人类开辟了广阔肥沃的土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土地资源。但偶然发生的气象、洪涝灾害仍然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威胁。不过这种威胁主要不是对人类身体机能,而是对农业生产所需的水热条件上。那时,人类大都生存在较温暖的地区,一般说,一季作物的热量条件是有保证的,但是旱涝现象仍然不时出现。气象水文条件异常所造成的农业减产或失收是当时灾害表现的主要形式。如果有一定农产品的贮备或开辟其他食源,就能使灾情进一步缓解。故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最早的减灾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又产生新的灾害。

    自从工业发展以来,人类在气象、洪涝、海洋灾害问题上出现了两个互相矛盾的发展趋势。

    一个趋势是抗灾的能力迅速增强。工业发展的结果,使得人们获得了高效率的生产工具。以化石(石油、煤、天然气)能源提供的强大动力,驱动高效率的机器进行生产,使得生产力迅速增加。农田面积迅速扩大,单位面积产量也不断增加,生产的粮食、棉花等农产品能够支持迅速增长的人口。工业生产使得人们生活越来越方便,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城市的规模与数量也很快增加。城市化也成为世界各地的普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防灾工程与救灾措施都比从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另一种趋势是灾害的种类增加,范围扩大,人类社会对气象、洪涝、海洋灾害的敏感性与脆弱性也随着有所上升。在工业社会里,每个工业企业一般只生产一个或几个产品,它是以大规模商品交换为发展条件的。随着工业发展,商品交换急剧增加,交通运输也迅速发展。海运因运输能力大,运费低,尤其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海上运输成为这一时代的经济命脉。经济中心也逐渐向港口和沿海地区转移,海洋灾害的影响迅速增加,不但直接影响港口、沿海与航线的安全,而且对全球经济都有间接的影响。

    因此,到了工业社会,除农业外,交通运输以及其他各种行业都成为灾害的影响面,受灾范围从农业地区扩展到矿区、沿海区域、交通线和航线。灾害的种类与区域都较农业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更有甚者,人类从自然灾害的受害者也日益变成自然灾害的制造者,并正在加强这一作用。人类对自然灾害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

    一个途径是改变地面的物理性质。人类聚居的地区原来都是植被繁茂的地区。人类开辟农田、修建房屋、铺筑道路等设施,都伴随着当地植被的破坏。原来的自然植被,是自然界亿万年来孕育的成果,同自然界中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是适应的,并成为形成地表层良好环境状态的一个重要因子。地球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现今的含量主要是植被长期光合作用的结果。植被保护了地面,使土壤能够产生并增加肥力。如果破坏了植被,就会改变近地层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在农业时代,人类生产力还很低,土地利用不多,这种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尚不很显著。到了工业时代,先进的生产工具使人类有能力迅速发展农业和进行大规模的建设。这种破坏就变得越来越明显,以致成为威胁人类的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就是两个重要后果。

另一个途径是改变大气的化学成分。由于工业生产的扩大,化学能(石油、天然气、煤)的使用量迅速增加,排进地表层的废气、废水、废物也随之大量增加。在地球各圈层中,大气是总量最小的圈层,它的质量只有海洋圈的两千分之一。大气又是运动最快的圈层,进入大气的有些气体(如二氧化碳)有可能迅速扩散到整个大气层,逐渐地增加了在大气成分中的比重,从而引起大气质量的变化,从根本上影响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当前人们所注意的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加强而导致全球增温就是人类在当前所能肯定的大气污染的主要后果之一。至于有无人们一时尚未注意到,但更为严重的其他后果,则是令人更为担忧的问题。

更值得关心的是,大气污染虽然直接改变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但是大气是地表层各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它频繁地影响其他圈层,大气中的变化会迅速地引起水圈与生物圈、土壤等方面的相应变化,因而是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活跃点。就气象、洪涝与海洋灾害来说,大气圈中的变化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何况其他圈层也同样受到污染,故综合效果比单纯大气污染更严重得多。

工业时代使气象、洪涝、海洋灾害不断增加的人为原因,从反面也教育了人们去认识它,使之变成强有力的减灾手段。这就有可能使灾害问题进入另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即全面减灾的信息时代。

信息从人类文明开始出现以来就是一种重要资源或手段,人们力图扩大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孙子兵法》中就强调过:“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彼、己、天、地各方面的信息对战争的胜负有决定性意义,在灾害问题上也是如此。在工业时代,人们着重于发展生产力,并不知道庞大的生产力同地球有限的自然条件之间有出现不协调的可能。现在各种自然资源(能源、水、土地、生态、环境等)都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就使得人们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教育。不能盲目地发展生产力,而要在保持或改善现有自然条件的前提下去发展生产力,走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搜集和分析有关地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全部主要信息,把它们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来进行研究,找出规律性,然后才能作出决策,提出实施规划,进行严格管理,将人类活动纳入同自然界协调的轨道。

    在信息时代里,信息已经从各行业的行业功能扩大成跨行业的新兴产业。信息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它使人们有可能把生产力的发展始终保持在保护或改善自然界的范围内。在信息时代,人类才具有如此全面开发信息资源的战略眼光,并拥有必须具备的各种技术手段。当前,世界各国已经初步建成地球各大圈层的监测网,能及时分析发现这些圈层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大气污染与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也引起了人们注意,并对此作出了评估,为全球及各国采取对策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将会更加加强减灾意识,并逐步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做到开发自然资源与保护自然环境这两个目标协调统一,相辅相成。为从根本上减少以致消除气象、水文、海洋灾害作出努力。

 

 

    加载更多内容...
  • 关键词:灾害与社会
  • 上一篇:气象、洪涝、海洋灾害的相对性-绪
  • 下一篇:地表层与气象、洪涝、海洋灾害-绪
  • 猜你喜欢()